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靠什么留住乡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侧记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带着这样的责任与使命,今年以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传统村落保护这一热点话题,通过专题调研、专家授课、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等形式,深入把脉问诊全市106个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探寻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份数据背后的“喜”与“忧”
六月的黄冈,蝉鸣声声叩响历史的回音壁。在黄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议题的审议,将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古村,推到了聚光灯下。“全市已有49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占比达18%;全省已获批的5个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中,全市麻城、红安占2个,数量全省第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吴愿明的报告里,这些数字勾勒出鄂东地区最密集的传统村落集群,承载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荆楚文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数据却让气氛凝重起来。“麻城16个中国传统村落有1111户,长期居住的仅759户;红安、麻城集中连片保护项目总投资6.02亿元,上级补助仅1亿元,缺口达5.02亿元;全市专业修缮工匠和培训机构基本为零……”更让人揪心的是,浠水至今未实现国家级传统村落“破零”,还有57个待申报村落面临资金筹措难的困境。一边是亮眼的“成绩单”,一边是严峻的“问题清单”,审议现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些数字上。
一场跨越会场内外的“对话”与“探寻”
“要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分组会议现场,一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翻开调研笔记,指尖划过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1990年全国有377.3万个村庄,2022年只剩233.2万个,平均每天消失123个!”
这话让我想起调研时的场景。在罗田胜利镇闫家老屋,调研组看到传统建筑被钢筋水泥新房“围剿”,83岁的闫大爷拉着调研组成员的手叹气:“祖辈传下来的根,不能在我们这辈断了啊!”而在麻城茯苓窝,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通过“三权分置”模式改造成的民宿群,成了全省最大的传统村落特色业态,节假日一房难求。一忧一喜的对比,成了审议时绕不开的话题。
“保护不能只修房子,更要挖文化!”黄冈师范学院甄新生教授的授课内容被反复提及,“像东路花鼓戏、‘三弧弯屋顶’技艺,这些非遗才是村落的魂。”可现实是,全市49个村落里,仅9个有非遗传承活动,70%的文旅村落还在靠同质化餐饮吸引游客。
一次凝聚共识的“破题”与“攻坚”
审议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组数据都像石头压在心头。当“红安祝家楼后期修缮资金没着落”“麻城谢店村康养项目因资金不足搁置”等案例被摆出来时,会场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不能再等了!”一位委员猛地放下文件,声音打破沉寂,“规划必须先行!麻城‘五片三线’、红安‘一环四区’的规划经验得推广,还要赶紧纳入‘十五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他的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涟漪。
“规划要硬杠杠!”另一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接过话茬,语气焦急,“罗田闫家老屋就是教训!得划定核心保护区,新建房必须限高、限容积率,谁也不能搞‘建设性破坏’!”
“光有规划不够,得立法!”后排一位代表往前探身,提高了音量,“市级还没保护条例,县级像麻城有‘金六条’,红安有民宿奖励办法,为啥不能上升到法规层面?”这话引得众人点头,会场讨论声渐渐热烈。
“资金是绕不开的坎!”有人介绍经验,“2022年麻城市、2023年红安县先后分别获得国家集中连片奖补资金5000万元,两地还自行筹措资金5亿多元完成2个国家级集中连片保护示范项目建设。这种‘向上争+自己筹+社会引’的模式,值得学!”
讨论越来越激烈,思路渐渐清晰。“保护不是当标本,得活起来!”一位委员总结道,“像红安搞红色研学,罗田做夜游经济,麻城推‘村落+康养’,差异化发展才有出路。但引进市场主体得擦亮眼睛,不能再让谢店村的事重演!”
暮色漫进会场时,一份凝聚共识的审议意见已见雏形:从整体规划到建立多元融资机制,从培养本土工匠到打造“一村一策”新业态,条条举措都瞄准“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靶心。
“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社教的话掷地有声。窗外,大别山脉的轮廓在暮色中舒展,那些藏在山坳里的古村,仿佛已听见新生的脚步声。(张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