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人大凝聚代表力量 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代表主体作用,进一步健全代表工作制度机制,深化拓展“两个联系”,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以高质量代表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制度筑基:强化代表履职保障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秉持制度先行,构建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发挥作用。
列席常委会会议融入日常。根据常委会会议议题,邀请具有相关领域专业背景、提出相关议案建议、参加过常委会组织的有关活动的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提出高质量建议。近年来,已邀请200余名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审议会议议题50余项。
常态化联系形成制度。持续开展“集中联系代表月”活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中的领导干部带头到原选举单位听取意见建议。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重点工作,常态化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拓宽代表履职渠道。
服务保障不断健全。结合新修订的代表法,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条例,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等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进行修订,制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推动代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平台赋能:建强代表履职阵地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代表履职平台,构建起“信息汇聚、交流、督办”保障体系。
构建学习平台。持续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搭建履职平台。在线下,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参加履职学习班,助力代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举办“人大讲堂”专题辅导讲座,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代表法。在线上,依托“丹江口人大”平台,动态更新学习资料,积极组织代表线上学习培训。
打造建言平台。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民意收集网络。均州路街办精心打造“民声码”立体矩阵,设立民意收集点,打造“线上扫码+线下信箱”双平台,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累计收到关于法桐飞絮治理等13条涉及民生领域的建议均已办结。六里坪镇打造“代表马上见、意见码上提”的代表工作品牌,利用微信小程序把代表联系群众、接待选民、收集意见建议的渠道从代表与选民面对面延伸扩展到手机端,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联系驻站人大代表,提交涉及环境卫生、断头路、路灯等各类意见、建议30余条,问题10个,解决率100%。
搭建专业小组。今年,组建生态环保、财政经济、文旅产业等七个专业小组,并建立“双组长”负责制,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对口联系各专业小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六里坪镇结合产业特色创新设立“产业链代表工作站”,围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文旅融合等产业链,组织代表深入企业调研,解决用工、技术、市场等难题,有力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蒿坪镇将代表联络站建在草莓产业园内,组建专项服务小组,聚焦草莓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培训23场次、对接电商平台5家,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实现亩均增收4000余元,形成了“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代表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产业发展成效体现在群众增收上”的生动实践。
激励措施:提升代表履职效能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务实为民理念,构建“理念引领—策略制定—效能提升”工作链条。
聚焦六域攻坚。围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六大领域,组织各级代表访农业主体促增产增效,访工业企业促转型升级,访新兴产业促集群发展,访文旅项目促全域旅游,访营商环境促动能提升,访生态治理促绿色转型。全市累计走访群众3845户、企业257家、市场主体138个、文旅项目15个。收集问题建议158件,其中103件村级问题“即提即办”,55件涉及小流域治理、全域旅游开发等方面代表建议已得到有效落实。
完善履职档案。为人大代表设立履职档案,记录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参加视察调研、提出议案建议、解决民生实事等情况,激励广大代表在履职路上不断前行。加强代表履职动态积分量化管理,让代表履职“看得见、算得清、比得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代表履职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作为。
提升履职质效。强化代表监督职能,提升代表服务能力。聚焦食品安全、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组织代表开展“嵌入式”监督,推动职能部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累计开展联合检查37次,提出改进建议58条,助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29个,实现监督力度与服务温度有机统一。(戴隆浩 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