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以“代表之为”破题发展,用“民生实效”作答民心
2025年上半年,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在区人大常委会精准指导与镇党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将“依法履职、服务大局、为民发声”贯穿工作始终,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攻坚、强化民生监督、狠抓建议办理,用实际行动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聚焦“两资三能”工程,以“支点建设”激活项目发展动能
为贯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紧扣镇党委政府2025年“两资三能”工程核心任务,镇人大精准制定《石桥镇人大开展“聚力支点建设・代表在一线”工作方案》,让代表履职与项目推进同频共振。
在招商引资的关键战场上,人大代表主动扛起“排头兵”大旗。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康红波,区镇人大代表、镇长汪志强率先垂范,上半年多次带队奔赴广东佛山、遵义等产业集聚地,开展招商活动10余次,拜访企业20余家,成功锁定5个意向投资项目,总签约金额达11.35亿元。其中,中交产投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的农业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困扰各乡镇的秸秆回收利用等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为辖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这一成果正是人大代表以“主动之为”破解发展瓶颈的生动体现。将为辖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推进过程中,“代表智慧”成为破题关键。镇人大充分挖掘代表专业优势,整合土地规划、农业技术等领域28名专业代表,组建3个专项调研小组,精准对接镇“两资三能”工程推进大会明确的16项重点任务。针对梁营村木材产业园、3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8个已开工项目,调研小组通过“实地走访看进度、座谈交流找问题、现场协调解难题”,累计解决“木材产业园原料运输通道拓宽”“高标准农田灌溉管网对接”等堵点问题9项,剩余3项问题形成专项报告提交镇党委协调,以“精准之为”为项目加速落地筑牢保障。
紧盯民生实事项目,以“专项监督”护航群众幸福指数
秉持“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的工作模式,年初,镇人大组织62名人大代表对镇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差额票决,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卫基础设施提升、环镇路加宽改造3项重点任务,让民生工程真正回应群众期盼。
为避免民生实事“重部署、轻落实”,镇人大创新监督机制,由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康红波总牵头,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为组长的3个专项监督小组,每组配备12名涵盖村社、行业的人大代表及3名项目责任单位负责人,实行“周跟踪、月调度、季通报”模式,代表们既看工程进度,更查建设质量与安全,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到位。
截至目前,3项民生实事推进成效显著,用“民生实效”赢得群众点赞。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3个村,已完成土地流转、田埂修整等基础工作,进度达60%,预计10月底完工,建成后将新增高标准农田20000亩,惠及2447户农户;环卫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社会捐赠”,获赠垃圾箱30个、垃圾桶250个,较原计划分别超额50%、150%,已全部分配至各村(社区)投用;环镇路加宽改造项目中,农商行至水厂段800米路面加宽至5.5米,400米破损路面刷黑工程竣工,通行效率提升40%,惠及沿线5个村(社区)近8000名群众。
狠抓议案建议办理,以“闭环落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代表提出的建议,连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必须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石桥镇人大始终将议案建议办理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推动代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以“务实之为”解民忧。
区级议案办理中,镇人大牵头会办《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议案》,通过“三措并举”见实效:每月组织各村(社区)开展2次“全域清洁行动”,上半年清运垃圾180余吨;依托“石桥镇环卫110”微信平台+每月1次人工核查的“双线考核”,对38个村(社区)环境卫生打分排名,结果与保洁公司服务费、村(社区)绩效考核挂钩;固定每月17日为“村庄清洁日”,由人大代表督导,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上半年参与人数超2300人次。
镇级建议办理上,镇人代会期间收到的15条建议,均来自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痛点”问题,包括抗旱应急增打机井、修复灌溉渠道、增设交通警示标志等。镇人大第一时间建立“清单式管理、台账式推进”机制,明确每个建议的承办单位、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同时采取“实地督办+会议督办”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代表深入现场查看办理情况,召开督办会听取进展汇报。目前,10眼机井、4座泵站建成投用,解决了干旱季节农田灌溉问题;3.2公里灌溉渠道修复完成,保障了沿线农田用水;新增的6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夜间出行路,3座农村公厕投入使用,群众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
下一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将持续聚焦中心工作、民生关切,进一步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以更实举措、更优作风,在项目攻坚中彰显“代表之为”,在民生服务中提升“民生实效”,为全镇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用实际行动持续作答民心。(史文卓、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