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蕲艾产业维权新探索 蕲春县漕河镇人大以法治建设护航特色农业发展

——蕲春县漕河镇人大支点建设为艾企知识产权维权的思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16 15:27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漕河镇人大针对当地艾草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引发社会对传统产业维权困境的关注。作为“中国艾都”核心产区,漕河镇拥有艾草种植加工企业300余家,年产值超30亿元,却在产业爆发式增长中遭遇品牌被冒用、配方遭窃取、专利维权难等系列问题。这场由基层人大主导的知识产权保卫战,不仅关乎一地产业发展,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挑战。

一、产业繁荣背后的知识产权隐忧。漕河镇蕲艾产业2024年数据显示,全镇蕲艾制品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40%,但同期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却激增75%。建议某龙头企业研发的“智能艾灸仪”上市三个月内,市场上就出现六种高度相似的仿制品,导致正品销量骤降30%。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地企业抢注“蕲艾”“艾都”“李时珍”等相关商标事件频发,某电商平台上有近200家非本地商户使用“正宗蕲艾”宣传,但实际产品检测艾绒含量不足标注值的50%。

漕河镇人大在走访中发现,小微企业维权面临三重困境:取证成本高——跨省侵权案件平均取证费用达2.3万元;诉讼周期长——某外观专利侵权案审理耗时14个月;赔偿额度低——85%的胜诉案件判赔金额不足实际损失的30%。艾农张大叔反映:“我们合作社的祖传艾绒配方被省外企业盗用,但请律师的费用比全年利润还高。”

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面对困局,漕河镇人大创新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在法律服务层面,建议县法院设立全国首个“艾产业知识产权巡回法庭”,镇人在协助2024年就地审理案件达17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68天。湖北中医药大学李教授指出:“这种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产业链末梢的做法,为特色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技术防护方面,漕河镇人大建议镇政府等相关部门投入专项资金搭建“蕲艾产业区块链存证平台”,实现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上链存证。建议某企业研发的防伪溯源系统,通过纳米级艾草DNA标记技术,使仿冒品识别准确率达99.7%。更值得关注的是,漕河镇人大建议推动建立的“集体商标+企业商标”双轨制,既保障了“蕲艾”“蕲春艾灸”公共品牌价值,又维护了企业个体权益,据了解目前已有47家企业加入该体系。

二、从个案维权到制度创新的跨越漕河镇的实践正在催生更广泛的政策变革。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已将《蕲艾产业保护条例》纳入2025年立法计划,拟设立最高50万元的恶意侵权惩罚性赔偿条款。相关大学和企业来漕河实地调研考察后,建议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快速维权机制”试点放在漕河镇。

三、这种基层探索具有多重启示价值:其一,证明传统产业升级必须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步推进,某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从3%提升到8%后,产品溢价能力提高45%;其二,显示行业协会在维权中的组织效能,建议镇蕲艾产业建立的“侵权线索共享池”,据悉半年内协助查处跨省案件9起;其三,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法治护航,随着32项企业维权需求被纳入镇政府年度十件实事,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

四、蕲艾飘香处的法治启示。当漕河镇的艾草种植基地迎来又一年丰收时,这场由基层人大主导的知识产权觉醒运动已超越地域局限。一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家评价:“漕河经验证明,在县域经济主战场,知识产权保护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随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修订在即,这种融合了司法创新、技术赋能和集体行动的保护模式,或将为全国2000多个农业特色小镇提供镜鉴。

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漕河镇用法治雨露浇灌出的蕲艾,正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其探索不仅守护了一方产业,更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留住泥土的厚重,也要握紧创新的钥匙,在知识产权这棵大树下,传统产业才能获得抵御风雨的持久生命力。(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