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大内化于心 外化为行 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乡镇沃土上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朱集镇人大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履职根本遵循,紧扣镇域发展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高质量人大工作助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把准人大工作“定盘星”
朱集镇人大始终将理论武装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分层学、常态学、实践学”三维学习体系,确保思想不偏、方向不迷。
分层研学强深度:建立“镇人大主席团带头学、代表小组集中学、人大代表自主学”三级学习机制,每月开展1次主席团专题学习会,每季度组织代表小组集中研讨,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路径”“人大代表如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交流,累计举办专题学习12场、研讨6次,覆盖代表180余人次。
常态导学扩广度:依托“线上+线下”双平台,线上通过代表微信群推送学习资料、政策解读短视频,线下在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村(社区)代表之家设置“学习角”,摆放理论书籍200余册,方便代表随时学、就近学,切实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实践践学提精度: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把理论学习与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结合起来,组织代表在开展民生项目监督、产业发展调研时,对照重要思想找方向、找方法,累计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15条,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举措。
二、聚焦民生热点,积极为民代言,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朱集镇人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履职核心,通过健全联系机制、拓宽诉求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小事”“实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健全联系机制听民意:推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日”制度,每月15日组织全镇101名各级人大代表下沉村(社区),通过“庭院座谈”“田间走访”“站点接访”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教育资源均衡、农村医疗保障、道路安全隐患等方面诉求48件,办结率达92%。
聚焦急难愁盼解民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建立“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闭环机制。如翟双路王集村弯道处因视线受阻,常年发生交通事故,代表们实地调研后形成《关于增设翟双路王集村弯道安全设施的建议》,积极协调区交通局、镇政府,推动安装减速带3条、警示标志4块、调整限速至40公里/小时,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周边群众专门送来锦旗致谢。此外,针对农村老年人“看病远、取药难”问题,推动完善潘湾、雷庄村级卫生室2个,协调镇卫生院开展“每月下乡义诊”活动,惠及群众600余人次。
跟踪监督问实效:对已办结的民生事项开展“回头看”,通过现场核查、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确保问题不反弹、成效不打折。今年上半年,对农村饮水安全、人民路商贸路升级改造加速度、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民生工作开展“回头看”,发现并整改问题3个,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好经济发展“助推器”
朱集镇人大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联系广泛的优势,以“代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为镇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代表示范引领强产业:聚焦特色农业发展,鼓励人大代表中致富能手、种植大户发挥带头作用,涌现了一批杰出代表。下湾村地处唐河、白河夹境,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镇人大代表、下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敏锐地意识到,发展梨产业具有巨大潜力。然而,一开始村民们对梨树种植抱有犹豫观望心理。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刘建带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襄阳一道湾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在唐河防洪堤外滩涂地进行梨树种植。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联络站广泛收集村民意见,积极向村民宣传梨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效益。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日益攀升,种植户由最初的6户80人,发展到现在近310户1100人,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10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亩。如今,下湾村的“苹果梨”因其皮薄、肉多、核小、早熟、口感好等特点,市场销售供不应求,仅梨产业一项的收入就可达1200万元,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朱集镇人大因势利导,又适时在下湾村投资建成了“朱集镇下湾梨产业专业代表联络站”把代表中从事梨树种植、管理、收购、销售、网上推广等各链条环节的代表集中一起,为梨产业发展把脉定向,进一步推进了梨产业的壮大。
无独有偶,在雷庄村,人大代表雷顺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雷庄村将联络站与辣椒产业融合起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了近310户、1100人参与辣椒种植。人大代表们积极协调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解决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雷庄村的辣椒种植面积由100亩增至2000余亩,辣椒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精准监督护航促发展:围绕产业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重点工作,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视察、执法检查。今年以来,先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等开展监督,提出“加快灌溉设施配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建议8条,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政策落地见效。
搭建平台赋能聚合力:搭建“人大代表+企业+农户”合作平台,组织农业领域代表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如镇人大代表、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古书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玉米高产种植等技术培训12场,培训农户300余人次,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锻造人大工作“硬队伍”
朱集镇人大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人大工作水平,为高质量履职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培训提能力:制定代表年度培训计划,邀请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人大代表履职规范”“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议案建议撰写”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4场,组织代表参加区人大培训班、赴先进乡镇考察学习2次,有效提升代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健全机制强管理:建立健全代表履职考核机制,制定《朱集镇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办法》,从联系群众、提出建议、参加活动等6个方面设置考核指标,实行“履职档案”动态管理,每季度公示代表履职情况,年底评选“优秀人大代表”并通报表扬,今年已评选优秀代表10名,激励代表主动履职、积极作为。
完善阵地优服务:升级打造镇人大联络站1个、片区代表联络站6个,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设置“代表风采墙”“履职公示栏”,为代表开展活动、联系群众提供固定场所。同时,建立“站点联络员”制度,每个联络站配备1名专职联络员,负责组织活动、收集诉求,确保阵地“用起来、活起来”。
下一步,朱集镇人大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持续在理论学习上求“深”、在联系群众上求“实”、在服务发展上求“效”、在自身建设上求“严”,不断创新履职方式、提升履职效能,为推动朱集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多人大力量。(宋河彬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