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浩然街道人大工委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纽带 深耕代表履职沃土 助力完善基层治理
近年来,浩然街道人大工委立足辖区 4 个社区、4.6 万常住人口的治理实际,以 3 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核心载体,将联络站建设与代表履职深度融合,通过 “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 的实践探索,让联络站成为代表联系群众的 桥梁、服务民生的窗口、参与治理的枢纽,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以联络站为履职阵地,让代表联系群众常态化
我们始终将密切联系选民作为代表履职的核心要求,以联络站为固定阵地,通过亮身份、定时间、建机制,让代表履职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靠前,让群众找代表有门、有数、有径。
一是亮明身份,让群众认得出代表。入驻联络站的16名市级、5名区级人大代表,全部在联络站公示栏亮身份,统一展示照片、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同步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等渠道扩散,打破“代表是谁、在哪履职”的信息壁垒,让群众心中“有本代表账”。
二是“周一有约”,让代表守得住阵地。建立区级代表 “周一进站”机制,每周一上午5名区级代表固定到就近联络站接待选民,从“坐等群众来”变为“定时等你来”,将代表履职纳入常态化日程。今年以来,“周一有约”累计接待选民1000余人次,当场回应解决问题200余个,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固定通道”。
三是双代表联动,让联系伸得进网格。创新“人大代表 +居民代表”联动模式,1名人大代表联系5-7名居民代表,1名居民代表覆盖30-50户居民,构建“代表联居民、居民联群众”的层级联络网。通过居民代表传声、人大代表办事,将联络站的触角延伸到楼栋、到户,2025年通过该模式收集的民生诉求占总量的60%,实现“小事网格解、大事代表帮”。
二、以联络站为服务窗口,让代表履职实效化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联络站从“接访点” 升级为“服务站”,聚焦辖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易发的特点,组织代表参与“破冰行动”,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履职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一是敲门走访防隐患,把履职送到家。组织代表走出联络站,利用晚间居民在家时段,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开展 “敲门行动”,既宣传法律法规,又排查矛盾隐患。8月基孔肯雅热疫情期间,人大代表与社区干部共同深入小区,在一天之内完成西河社区4个小区遍访任务。
二是合力调解化矛盾,把纠纷解在站。将联络站设为矛盾调解点,发挥代表职业特长,与社区共同参与纠纷调解。以“代表在一线”主题活动为抓手,代表们利用自身特长、资源积极想办法,从法律角度、人文关怀等方面交流沟通、化解矛盾。据统计,2025年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300多起。
三是温暖回访固成效,把服务做到底。建立“调解-回访-巩固”闭环机制,对已化解的纠纷,由参与调解的代表定期回访,防止问题反弹。
三、以联络站为治理枢纽,让代表履职深度化
立足“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的定位,以联络站为平台,引导代表从解决个案向参与治理转变,围绕经济发展、“一老一小”、民主监督等重点领域发力,成为社区治理的 “智囊团”“推动者”。
一是助企发展强经济,让履职促发展。围绕“项目建设年”等,2025年,驻站5名区级人大代表多次带队走访企业、外出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完成入库项目7个,谋划中项目9个。区人大代表柴化锐帮助潘台社区9000平商业综合楼及育红社区部分闲置集体资产在区农场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完成招商,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410多万元。
二是关爱老小补短板,让履职暖人心。拓展联络站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潘台、育红联络站开设 “四点半课堂”“寒暑假托管班”,解决 200 余名学生 “放学(假)无人管” 难题;育红联络站开设 “老年大学分课堂”,每周 1 次的唱歌班让30余名老人老有所乐;东升联络站成立“诗社”,成为周边5个小区书画爱好者的“创作基地”,用“一老一小”服务填补社区功能空白。
三是站点议事促民主,让履职管到底。以联络站为平台,创新实施事前确定议题、事中问政议政、事后跟踪问效“站点问政”监督模式,将站点功能嵌入基层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社区共治的方方面面。2025年,代表关注“民主+民生”先后推动完成了东升社区适老化设施建设、潘台“断头路”、居民饮水、环境保护等10余项民生实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联络站与代表履职的融合,探索更多贴合群众需求、助力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让代表履职更有方向、群众获得感更足,为完善基层治理贡献更多人大力量。(黄傲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