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让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巴东县人大常委会推进民族工作扫描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0-23 09:51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巴东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健全学习机制,确保学习常态化。巴东县人大常委会将民族工作理论学习纳入年度学习计划,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的必学内容。通过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近三年来,累计开展专题学习14次,参与学习干部职工累计超500人次。

创新学习形式,提升学习实效。结合恩施州“聚力支点建设开展‘五微’行动”活动部署,打造“微课堂+实地调研”学习模式。组织人大代表深入水布垭镇、野三关镇等民族村寨,累计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活动20余场次,覆盖群众3200余人次,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依托巴东县廪君文化资源,在水布垭镇廪君文化遗址开展沉浸式学习,邀请湖北省民族文化保护中心专家解读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推动理论学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同时,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金果坪红色教育基地、贺龙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3次,通过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深化文化引领,增强文化认同。以廪君文化传承为抓手,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助力打造“中国廪君文化之乡”品牌,推动县政府落实《巴东县“中国廪君文化之乡”管理办法》(2022年颁布实施)。支持成立巴东县廪君文化研究会,助力《廪君文化研究》《巴人故里——三里城》《廪君故里风情》等文化丛书编纂出版,推动《廪君故里方言》《廪君故里民歌》《廪君故里故事》《廪君与盐水神女》等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开展民族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调研,督促完善12个乡镇文化站、200余个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选派人大代表参加“恩施州人大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荣获三等奖。支持开展“农副产品评选”“翼装飞行表演”“半程马拉松”等特色活动,其中“半马”赛事、水布垭翼装飞行表演等,年均吸引参赛选手及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民宿100余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全县已有43项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建成15个非遗传承基地,培育218名非遗传承人、268支民间艺术团队。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县城文化广场、滨江走廊等场所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区,营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浓厚氛围。

保障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发展。围绕恩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聚焦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23条。通过代表行动等活动,推动解决土店子村电网改造、沿渡河镇通组公路硬化等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扶持类民生问题41件。加强对民族地区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督促落实“数量均等、性别均分、师资均配”的分班原则,在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野三关镇民族实验中学等8所学校推行随机平行分班制度,并组织人大代表现场监督,保障各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关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推动落实乡村振兴帮扶政策,支持东瀼口镇羊乳山村发展茶叶1200亩、柑橘800亩等特色产业,协助争取帮扶资金380万元,用于新建灌溉水渠2.8公里、产业路3.5公里。推动土店子村实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项目,建成1871千瓦新能源发电系统,实现24小时百分百绿电供应,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12万人次,是2022年的4.8倍,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团结稳定。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推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督促构建县、乡、村三级联系网络,支持成立11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将1260余名基层骨干纳入调解员队伍,有效预防和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村口老板”“古树议事”等基层治理实践,推动“七步走工作法”在民族地区的应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近三年来,督促相关部门成功调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34起,调解成功率达98.2%。

三、健全制度机制,夯实工作保障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常委会主任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累计召开专题会议11次。建立“人大+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与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大代表履职评价体系,督促代表在联系群众、建言献策中践行民族团结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大监督工作计划,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动民族政策落地见效。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探索制定民族工作监督办法,明确监督重点和流程,对民族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定期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视察,对工作成效进行评议。2024年,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1次,重点检查水布垭镇、官渡口镇等5个乡镇贯彻落实情况;专题视察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次,涉及农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项目17个,提出整改意见10条,均已全部整改到位并完成销号。

创新代表履职机制。开展“五微”代表行动,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收集民意、化解难题,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87件。建立人大代表联系民族群众制度,全县243名人大代表每人联系5-10户民族群众家庭,累计走访群众1620户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39件。支持代表参与拥军优属工作,督促落实优抚政策,近三年来,推动发放定期抚恤补助6500万元,惠及优抚对象4200余人次;为500多户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1424.4万元,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涂启亮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