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点单”问需“ 送法”上门——宜昌市点军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创新普法模式,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0-23 15:26   [收藏] [打印] [关闭]

“试用期三个月,公司没给我交社保,合法吗?”在点军区桥边镇广化寺社区的一场“点单送法”活动现场,一个小伙子急切地提问。“这是违法的!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内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区检察院的卢检察官当场明确答复。小伙子边听边用手机录下了视频。几天后,他带着这段“普法视频”找到企业,企业面对清晰的法律解释,当场答应缴纳试用期社保。

这个鲜活的场景,是点军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创新推行“点单送法”活动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3月以来,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动作为,将传统的“我讲什么你听什么”的普法模式,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的精准互动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基层普法实效的新路径。

一、精准把脉: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普法工作做了多年,为何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配合区人大常委会“5号见”行动的代表走访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供需错配。

“以前听法律报告,条文太枯燥,听不进去。”“发的宣传册,翻翻就忘了,感觉和自己关系不大。”群众的大实话,道出了传统普法方式“难于入耳、难于入心、难于致用”的三大痛点。群众并非没有法律需求,恰恰相反,他们对解决自身、亲友身边遇到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维权等具体问题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期望的,是能“面对面”请教专家的“定制式”解答。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普法工作必须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于是,“点单送法”机制应运而生:由人大代表收集选民的法律需求作为“点单”,法工委统筹安排成为“订单”,组织法律专家上门提供“送单”服务。这一转变,不仅是方式的创新,更是理念的升级,将普法工作深深植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之中。

二、机制创新:构建“收集统筹送达”闭环链条

为确保“点单送法”活动常态长效、务实高效,区人大法工委精心设计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工作闭环。

代表“点单”,收集民情。发挥人大代表植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收集到的村(居)民具体法律困惑和用法需求,作为“原始订单”上报区人大法工委。这确保了普法内容源自群众、贴近生活。

法工委“派单”,统筹资源。法工委扮演“中枢调度”角色。一是制作《点单送法月安排表》,梳理问题脉络,确保准备充分;二是精准协调“配送力量”,根据问题类型,从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及相关部门,甚至村(居)法律顾问中,邀请最对口的法律专家组成“送法小分队”。

专家“送单”,面对面解答。活动固定在每月5日左右,在全区23个人大代表联系点巡回开展。会场设在村(居)会场或百姓屋场,由当地提出“点单”的人大代表主持,凸显代表作用。议程设置力求实效:先是“一对一”解答,由原提问者与专家深入交流;然后是“开放式”咨询,满足其他参会群众需求;最后是“延伸式”宣讲,专家结合当天典型案例,对相关法律进行精要解读。

这套机制,确保了活动“不走过场、不增负担、不摆花架”,实现了群众需求、代表履职与专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转化。

三、成效显著:“小切口”做出法治建设“大文章”

“点单送法”活动如春风化雨,在点军区的基层土壤中催生出法治文明的朵朵繁花。

一是普法实效“看得见”。活动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26场,覆盖婚姻家庭、财产纠纷、劳动报酬、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等36个法律专题,精准解答58个具体问题,惠及群众超过2600人次。在土城乡李家坝村,围绕一名困境未成年人的收养难题,周法官与村民、干部现场析法说理,最终商定出合法且充满温情的救助方案,既解决了问题,也弘扬了美德。

二是法治信仰“立起来”。因为解答的是自己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群众听得格外专注,互动异常热烈。“过去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感慨。这种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普法,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学法用法的内生动力,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治理效能“提上来”。“点单送法”将矛盾化解在前端,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有效引导群众从“信访”转向“信法”,成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的有效抓手。同时,活动也为人大代表提供了常态化的履职平台,增强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四是资源整合“聚合力”。这一平台有效汇聚了各方法治力量。司法机关专家“以案说法”更接地气,执法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更主动,村(居)法律顾问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各方在服务群众中形成了普法合力,实现了多赢共赢。

“点单送法”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基层普法创新实践。它以其精准的需求对接、灵活的互动形式、务实的惠民效果,证明了普法工作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服务人民,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一机制,让法治的阳光通过“点单”与“送法”的桥梁,照亮更多百姓的生活,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贡献更多基层智慧。(钱芳、邓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