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贴近生活结合实际 学习运用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民法典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从坚持“人民至上”、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新时代法治需求,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民法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民法典是民众之法,植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民众的社会实践,与民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民法原理无处不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民法典规范框架内。因此,学习民法典不能只看法条,重要的是运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
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十万余字,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民法典的各编都积极回应了社会焦点、民生热点问题。总则编里,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立法目的;在基本原则中强调“绿色”;紧急情况被监护人无人照料,村居委会或民政部门应安排照料。物权编里,明确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公布;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合同编里,完善电子合同订立规则,增加了预约合同的具体规定,完善了格式条款制度等合同订立制度;禁止物业服务人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客运合同对“旅客霸座”“抢方向盘”等问题作出回应。人格权编里,规定了隐私的定义,列明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具体行为;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侵害他人肖像权;完善了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将“文字、图像”纳入性骚扰的认定范围。婚姻家庭编里,强调家风建设,将“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入法;取消实行计划生育相关条文;明确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增加登记离婚30天“冷静期”的规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离婚财产分割增加照顾无过错方原则;强调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须相差40周岁以上。继承编里,完善对继承人的宽恕制度;完善代位继承制度;增加打印、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修改遗嘱效力规则,删除现行继承法关于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侵权责任编里,确立“自甘风险”规则;将“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明确列为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等等。这些具体而微的规定,无不与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之重典时刻护佑着公民的权利与尊严。
学习民法典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如,早点吃碗热干面会形成买卖关系,吃完饭坐车去公园会产生运输合同,在公园游玩不小心被狗咬会产生动物侵权问题,去医院路上交话费不小心交到其他的号码上会产生不当得利问题,等等。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民法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民法典的价值,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如,以笔者正在从事的《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立法为例,通过学习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关于完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强调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并规定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十堰市立法工作专班立即对条例草案中禁止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进行修改、细化,作出了衔接性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性法规草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为推进民法典施行,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树牢敬法、崇法、守法、用法的理念。笔者认为施行民法典,最重要的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每个人都要做法律的坚定信仰者,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对法律心怀敬畏,自觉依照法律规定想事、办事,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保障作用,真正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二是倡导讲规矩、重诚信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在人类法制史上享有盛誉的法国民法典,还是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倡导契约精神,强调遵守契约,都是民法典的核心要义。我国民法典也秉持了大陆法系的这一理念,其概念的抽象、制度的归纳、规则的设计与民众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世故情欲、喜怒哀乐高度契合,可以说既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趋善抑恶、固化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器。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规矩、重诚信的契约精神,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失信成本,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是采取综合举措推进民法典施行。要大力宣传普及民法典。各地各单位都要积极主动参与普法,协同各类融媒体等传播平台开展专题性、形象生动的普法宣传,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实施机关要抓紧半年准备期的时间,做好法律知识培训、规章制度修订等民法典施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公职人员要把民法典作为重要标尺,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不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规定,不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把推进民法典施行融入日常工作中,监督和支持政府及其部门规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作者:十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