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疫情防控基层干部要克服三种心理
新冠肺炎防御阻击战已进行了一个多月,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总体趋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发展变化,基层防控一线党员干部当中的几种心理状态和倾向须引起重视。
侥幸心理。经过长期大量的摸排工作后,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感染患者已经全部得到收治,其余的居家群众都是安全的,家人亲戚或者邻居之间抹牌娱乐一下没有关系。殊不知,过了14天潜伏期、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无发病症状这些并不就代表一定安全了。钟南山团队研究表明病毒潜伏期可以高于14天,最长可达24天。核酸检测也存在检不出或者假阴性的情况,少数患者经过了2次以上的核酸检测才能确诊,1月30日《人民日报》就曾报道,天津有患者4次核酸检测才最终确诊,武汉医生李文亮也是经过了3次核酸检测才确诊。1月28日国家卫健委确认了无症状感染者也传染,很多央媒也报道了一位女子从武汉回安阳后长时间无症状,但其5名亲人被确诊。因此,必须将疫情发展变化的情况向基层一线干部讲清楚,防止盲目乐观;督促基层一线将排查、封闭、隔离的责任压得实而又实,将防控工作纪律督得严而又严,将防控工作做得细而又细。
厌战心理。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基层的党员干部每天都忙于人员排查、卡口值守、物资发放、群众劝导等工作。由于疫情防控工作强度大、任务压力重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觉得身心疲惫,产生懈怠厌战的消极情绪,从而对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卡口值守出现断档现象,排查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断一天”没有做到,群众小范围聚集和外出的现象无人劝阻等等。疫情防控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消耗战,是对我们定力的考验、对能力的检验。要广泛宣传基层一线吃苦在先、冲锋在前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推介表彰,持续鼓舞信心士气;各级领导干部要下沉一线,在当好指挥员的同时,更要当好战斗员,主动参与防控工作,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引导带动基层一线干部将防控工作抓得紧一些,再紧一些。
焦虑心理。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持续一月有余,在这期间,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由于连续作战时间长、防护保障和生活物资短缺、过年期间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团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易产生急躁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了工作心态,甚至改变了工作方式,引起过激行为。“四川省宜宾市社区工作员上班期间辱骂群众被辞退,社区主任被诫勉”“云南镇雄坡头镇派出所所长在防疫卡点暴力执法被免去职务”等等,这些都是受急躁焦虑情绪影响造成工作方式转变,从而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消极现象。一方面,对党员干部要明确纪律要求,加强教育警示,避免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感染群众、转嫁群众,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团结。另一方面,为基层一线干部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防护保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减轻精神压力。同时,整治防控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基层一线干部从频繁接受督导、每日大量填写报表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主要精力做好排查、封闭、隔离等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头脑和清醒认识,不能有丝毫侥幸心里;必须打起百倍精神,坚持联防联控、严防死守,不能有丝毫厌战心理;必须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不能有丝毫焦虑心理。必须筑牢自身心理防线,才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筑牢保障防线。(蕲春县八里湖办事处 洪家俊)
责任编辑:丁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