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在宜省人大代表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关通知和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宜的部分省人大代表,就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在为期两天半的调研中,我们先后深入到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和稻花香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兴山县政府、兴山县榛子乡政府、夷陵区龙泉镇镇委镇政府向我们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此后我们又听取了宜昌市廖达凤副市长关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介绍;调研期间,还进行了三次座谈。结合此次调研情况,本文将从宜昌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主体三个方面对宜昌市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在党中央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20字建设总体要求,宜昌市所辖各(市、区)县深入领会现代新型农业科学内涵,通过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确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现将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相对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为更好的推进各地特色农业生产,宜昌市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加快板块连接,建成特色专业乡镇36个,建成水果蔬菜茶叶等专业村633个。此外,全市7个县市正在分别创建生猪、奶牛、山羊、水产大县,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了更好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宜昌市组织家乐福、中百仓储、武商等30多家大型超市及经销商与全市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洽谈,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变“收购”为“采购”,促进了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拓宽了销售渠道。
3、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品牌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的命运和农户的利益。宜昌市通过整合创建,大力培育 “宜昌蜜桔”、“秭归脐橙”、“采花毛尖”等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值。
4、壮大龙头企业。工业带动农业、企业反哺农村,企业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核心环节之一。广大农户以企业反应出的市场供求信息为依据,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增强农户市场生存和市场应对能力。宜昌市通过大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在全市的大力扶持下,现已形成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双汇集团、安琪集团、三峡茶城5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国家级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大力发展“三化”养殖,即“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通过三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通过规划建设宜昌(安福寺)果蔬工业园、夷陵龙泉食品工业园、宜都绿色食品工业园、五峰渔洋关特色农产品加工园等大型园区,畅通了全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展了农产品增值空间。
6、专业化合作。通过专业化合作,既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的能力,又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市场共享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全市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191个,成员总数10887个,辐射带动农户9万个,注册资金总额9792.5万元。通过成立这些农民组织、产业协会,将以前单户分散的种植、生产形式转变成组织合作有力、协调分工明确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这些专业化合作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市场应对和生存能力。
二、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堪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外出劳务输出对增加我市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昌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3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4084万人,累计达到64.9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08%;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人才流失加剧,农村运转困难。一是一些地方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误解为全村劳动力转移。认为本地劳动力出去务工越多越好,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底线人数”和“必须人才”,造成新农村建设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高素质现代农民日益减少、流失。二是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存在严重的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调研中发现,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前列的龙泉镇也出现了“某个村庄形成光棍组”的反常现象。年轻、有知识、有能力的男女青年不愿意留在农村,严重的城乡差距迫使他们走出去,留下来的农民群众素质较低、数量少。老幼病残留守农村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留人不易,留才更难。这是我在本次调研中又一点感受最深的地方。虽然有些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在农村办事业,但由于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外加大城市对优秀人才的强烈吸引,他们最终还是向城镇集中。农村如何留住一些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男女青年,成为当前解决新农村建设主体严重缺位的首要问题。
2、农业结构统筹程度不高。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还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都缺乏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层面的统筹考虑。目前,宜昌市共建成特色产业专业乡镇36个,建成水果、蔬菜、茶叶专业村366个,随着特色专业乡镇和专业村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水平的提升,各特色专业村镇之间的结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减少各村镇、县(市)之间因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所产生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竞争成本,减少结构矛盾、实现各地农业结构对接、板块优化;如何结合全市、全省全国农业发展形势,找准本地农业结构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并利用相对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各地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也成为今后宜昌市农业经济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农业结构规划不够科学。一是部分地区制定本地规划忽视相邻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相对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农业结构规划与其它地区农业结构规划趋同,从而引起农业结构冲突。二是部分地方制定农业结构规划没有统筹考虑同类结构产品市场因素,造成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造成本地农产品供过于求、产品滞销。三是规划制定缺乏科学论证,可操作性不强。四是对农业规划认识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新村庄建设规划,而忽视农业结构规划。
4、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够科学、准确。总结宜昌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主导产业支撑型、项目捆绑投入性、龙头企业带动型、集体经济牵引型、县直单位帮扶型、企业反哺共建型、争取上级支持型。究竟哪种模式适合本地,需要当地执政者对本地市情、区情、乡情、村情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当前本地市场行情和政策走势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判断,从而抓住机遇,找准本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模式。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在一无资源,二无政策、三无项目的情况下,普遍感到举足无措,难以找到适合本地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有些地区对自身剖析不够深入、全面,对外部市场行情、政策把握不够到位,造成本地所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定位出现偏差。
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继续培育好新农村建设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农村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可靠、懂经营、善管理、有远见的小康农村“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大力培育各种新农村建设人才,一是培训优秀人才。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宜昌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创业、生产增收的能力。以种养殖技术培训为突破口,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通过新技术武装农民。在技术帮扶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一批技术型农民。二是保护优秀人才。各级政府要树立留住、培养、保护好农村优秀人才的意识,树立农村建设人才危机意识。制定农村建设优秀人才规划,将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列入乡(镇)县人才规划范畴;在政府决策和农村发展规划等各方面,通过环境招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方式,增加农村对年轻的、有能力、有知识的新农村优秀建设人才的吸引力;在制定外出务工规划方案时,减少盲目性和冲动性,留下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底线人数和底线人才。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各级政府为留守农村、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计划提供基本的资金、政策、环境保障。将培育、留住、用好、保护好留守农村、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作为今后新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应全方位、多途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和各类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从根本上解决当先新农村建设优秀人才缺乏的不利局面。四是建设农村优秀人才库、构建农村优秀人才平台。畅通我市特色产业专业乡镇和水果蔬菜茶叶等专业村与现代农业技术科研、推广机构、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技术的互动,以农业技术流和信息流,缩短现代新型农民的生长周期、提升我市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化水平和效率。让一大批技术型、知识型、创业型、市场型的新农民真正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2、要继续统筹整合全市农业结构。一是统一规划部署全市农业结构。对全市各县区、乡镇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在充分考虑各地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实现各县区、乡镇结构对接、板块优化。如整合全市各县区、村镇水果、蔬菜、茶叶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强各地之间的沟通。二是各区县、乡镇相近、相似农业结构、产业结构并合重组。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三是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全国、全省农业结构形势,对部分县区乡镇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但缺乏特色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3、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现代农业模式。继续深刻领会中央现代新型农业的深刻内涵,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深入全面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现代新型农业的深刻内涵。加大宣传学习力度,在全市兴起一股全面深入学习中央提出现代新型农业深刻内涵的学习热潮,把握现代新型农业的精神实质。二是宜昌应紧紧抓住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做大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展市场,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市农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现代新型农业科学内涵的要求下,具体细化宜昌现代农业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构建宜昌市科技型农业、产业型农业、生态型农业、装备型农业、可持续性型的现代农业。
4、要科学编制农业结构发展规划。
一是统一认识、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到农业结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规划为本地产业农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尺标。通过规划指导找准各地在本市、本省全国的农业结构定位和市场定位。二是科学制定农业结构发展规划。三是做好本地农业结构规划的评估和调控工作。在各地农业结构规划制定之后,建议对其进行多主体参与下的全方位科学论证,以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建议宜昌市对所辖各地上报来的结构规划进行整合调控,最大限度减少各地规划之间的矛盾,优化结构。(周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