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示
——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的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更应该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代表法》第4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联系群众,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不仅要认真履行,更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一、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的背景
在中国成立的60多年里,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一直都十分重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为此进行过一系列有益探索。例如,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曾提出过“上一级人大代表固定联系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代表或选民”的构想;1995年,上海市宝山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与选民联系的办法》;1999年7月,北京市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试行)。这些构想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综合来看,代表联系群众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作用还不是很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代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不够强、形式比较单一、范围不够广泛、平台和制度保障的不够健全、联系活动过多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上等。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强调“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政治权利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政治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对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要求代表为群众代言谋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2013年四川省“两会”中,“关于全省统一规范设立人大代表联络机构的议案”成为代表联名人数最多的议案。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既是党对新时期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的几点建议
1、把好“源头关”,夯实履职基础。把好代表“源头关”是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选举好。代表的履职能力强不强、群众观念高不高,很大程度上与代表的选举密切相关。因此,要认真把好代表“入口关”,进一步细化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完善组织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机制和程序,重视选民联合提名,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对候选人的考察了解,重点考察候选人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廉政作风等情况,认真把好代表的政治关、素质关和能力关,真正将政治觉悟高、群众观念强,热心为选民代言、办事、服务的候选人选举为人大代表。二是要培训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代表能力、素质的参差不齐,群众观念的强弱,都需要各级人大常委会经常性的组织培训和引导来提高。各级人大要以建立健全代表培训长效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对代表政策法规、人大业务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代表联系选民重要意义、接访群众、处理问题、为民办事等内容的培训。三是要宣传好。加大对人大代表的宣传力度,及时将代表姓名、职务、电话号码、联系对象等向群众进行公布,让群众清楚谁是自己的“代言人”,有问题向谁反映,增强代表联系选民的压力感和责任感。例如,可以在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公司、家院门口悬挂代表“公示牌”,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对代表联系选民情况对外进行公布。加强代表联系选民典型事迹的宣传,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代表宣传公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网站、QQ、微博、短信等新媒介,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
2、把好“机制关”,推进规范管理。加大机制体制建设,优化代表联系群众环境,是加强和改进代表联系群众关系的具体要求。一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细化、科学化考核指标,要把代表联系群众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对代表走访选民、收集意见、提交建议、办理实事等方面的考核。坚持把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把考核情况与年度优秀人大代表评选、推荐连任代表相结合,激励人大代表主动联系群众。二是健全监督机制。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代表既没有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也没有联系群众的外在压力。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要积极推行“倒逼法”,即将代表联系群众的意义、要求、时间、内容、方式等告诉群众,鼓励群众利用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代表、罢免等手段随时监督代表联系选民情况,增强代表联系群众的压力。三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人大代表兼职化是我国的基本政治现实,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时经常会面临时间、精力、财力等方面的压力。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应该把代表联系群众列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代表联系群众的时间、经费等保障机制,加强指导、主动协调、提供服务;“一府两院”要尊重、支持代表的工作,认真办理好、落实好、回复好代表意见建议;代表小组要认真组织,具体实施,扎实做好对代表联系选民的具体服务工作。
3、把好“载体关”,拓宽联系渠道。丰富活动载体,拓展联系渠道,是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的重要内容。一是建设好“代表之家”。“代表之家”是人大代表集中学习、履职交流、联系群众的一个载体。当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代表之家”,关键是在于如何管好、用好、服务好。要注重发挥“家”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代表之家”信息交流窗口,及时了解和收集群众反应的问题。利用好“代表之家”,在代表之间形成合力,拉近选民、代表之间的距离。加大对“代表之家”硬软件的投入,为代表开展活动、接待联系选民提供阵地保障、物质支持和考评依据。二是开展好代表联系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代表走访月”、“双联”、“送温暖”等活动,担任领导干部的代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活动,与选民“零距离”交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推进代表接访活动,通过定点接访、定时约访、联合下访等方式,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深入推进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通过向选民述职,回答选民提问,增强代表与选民的互动性,加深群众对人大代表了解和监督。三是创新联系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联系方式,拓宽渠道,搭建紧密、高效、快捷的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沟通联系平台,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比如通过制定“代表名片”、设立意见信箱(邮箱)、开通专访微博或QQ、建立“民情日记”等,实现代表与选民联系的无障碍化。
4、把好“落实关”,强化联系实效。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是加强和改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联系效果最现实、最直接的“标尺”。一是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收集好。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如果连人民群众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都搞不清,又何谈“代言”二字。因此,收集意见不能只在开会前搞突击,联系走访不能仅限于常委会组织的统一活动。人大代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以民愿为根本,以民利为准则,以民力为限度,做到问计于民,求教于士,集思于内,把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愿原滋原味的登记好、反馈好、转交好。二是群众的意见建议要督办好。在基层,一些群众觉得“找代表不如找领导”、“找代表不如找政府”。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曾经向代表反映意见建议后,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无法取信于民。按照代表法规定“代表不直接处理问题”的原则,代表在收集意见建议后,必须认真梳理,及时将意见建议提交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作为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同时,人大代表还要积极做好跟踪落实和反馈工作,对于一些不属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属于同级政府或部门权限范围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要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三是群众的利益要维护好。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就是西方议员是某党、某派利益的维护者,而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利益维护者和捍卫者。因此,人大代表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利益和谐和利益兼顾的问题,不损公肥私,不当“个人代表”;必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冷暖,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当“无为代表”;必须积极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勇于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不当“软弱代表”。(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 军)
责任编辑: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