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精准扶贫脱贫模式与长效机制探析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7-07-05 10:09   [收藏] [打印] [关闭]

为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找准脱贫突出问题,研究解决短板的有效路径,分类梯度实现脱贫,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本人近期跟随常委会相关负责人,采取走访贫困户、实地调查、查看扶贫项目、听取情况汇报等方式,对当阳市草埠湖镇符台村脱贫攻坚行动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以形成脱贫攻坚案例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符台村位于草埠湖镇最南端,东与江陵县马山镇相邻,南与荆州市菱角湖农场接壤,西与枝江市问安镇隔河相望。符台村由4个自然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国有土地面积1085.28公顷,可耕地面积10170.79亩。现有总户数616户、2129人,总劳动力1476人。外出务工544人,实际在家劳动力932人。因子女或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的空巢老人262人,留守儿童157人。外出务工和养殖专业户占全村收入的60%,在家务农收入占40%,全村人均年纯收入4567元。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该村贫困户75户212人,其中2014年脱贫7户19人,2015年脱贫10户22人,2016年预脱贫14户35人。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38户116人,低保户48户94人,五保户6人。

(二)精准扶贫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草埠湖镇符台村精准扶贫工作做法是:一是制定扶贫方案。通过入户了解情况,立足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符台村扶贫实施方案》,对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建档立卡,进行“一帮一”责任帮扶,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二是落实扶贫队伍。成立领导小组,实施挂图作战,争取整合市卫计局驻村工作队、草埠湖镇工作组、村级小分队等3类扶贫工作队成员,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实现贫困对象帮扶全覆盖。市卫计局建立了党员干部包户脱贫和领导带头结对帮扶制度。三是实施扶贫工程。通过争取产业扶持、交通扶持、水利扶持、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扶持、文化、智力扶持等“扶贫工程”,实现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居住房屋、养老生活“四个有保障”。(1)扶持主导产业。针对符台村地势较低洼、水源丰沛的实际,引进当阳市智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协会、合作社带动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建立稻虾连作高产示范基地。现集中连片开发900亩,投放虾苗2.5万公斤,网络贫困户8户,稳定小麦、玉米种植7000亩。(2)落实扶贫政策。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0户,低保救助48户,五保供养6人。(3)驻村工作队帮扶。市卫计局为该村争取13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惠民项目实施;争取相关部门项目资金4.5万元,用于贫困户周清炎住房重建;组织医疗专家到村开展健康体检100余人次、义诊200人;为20户贫困户征订报纸;协调市体育局捐赠健身器材一套;送去慰问金及物资20000元。

二、存在问题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该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该村现有7户居民沿龙台港居住,房屋有垮塌的风险。二是公共卫生设施和群众活动阵地亟待改善。三是特殊群体易返贫。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不少留守老人缺乏经济来源,贫困老人基本养老依赖于社会保障、低保。符台村患有精神疾病10余人、残疾20余人,自身无发展能力易返贫。四是扶贫政策利好见效周期长。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自然资源缺乏,劳动力短缺。符台村位于三县交界之处,交通闭塞,土壤沙化严重,蓄水功能差,耕地面积少而分散,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务工人员占全村总劳动力的40%。二是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该村大部分贫困户家中均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增加了支出并丧失了劳动力,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且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脱贫。三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由于贫困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也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致贫。有的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五是部分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消极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担心脱贫后不能享受各类政策和救助,不愿摘掉穷帽子。六是供养子女读书。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5.9%,通过采取帮扶措施,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逐渐成长、读书和就业,基本可以摆脱贫困。

三、2017年扶贫脱贫对策分析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在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配套基础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量体裁衣”,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一)分类落实帮扶措施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强贫困村自主发展能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通组通户公路,硬化断头路、接线道;修建各类渠道、改造中低产田等,使村民出行更畅通,生活环境更优美。二是扶持产业发展。请农业专家对该村土壤进行检测,确定土壤、气候适宜的特色优势产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发展“稻虾连作”模式,力求产业有新突破。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大户,进行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稳定生猪养殖规模,推进现有养殖业提档升级。引导村民多经并举增加收入。三是争取光伏发电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新建光伏发电站1座。四是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抢抓危房改造配套设施机遇,对贫困户和贫困党员开展送温暖活动,结对帮扶38户贫困户脱贫。五是低保五保政策兜底。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五保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实施政策兜底。六是医疗救助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为7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七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力支持贫困户子女就学,阻断贫困积传。结合劳务输出等项目的实施,组织村民参加相关实用技术培训2次,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增强自主创业致富的能力,提升依法办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一是立体帮扶。整合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产业发展、教育扶贫、五保、低保和医疗救助,发挥项目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二是队伍帮扶。做到贫困户脱贫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市直驻村工作队做到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驻村工作队不撤出,要经常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脱贫活动。三是跟踪问效。坚持现场会、例会和督查通报制度,把扶贫攻坚工作与干部的实绩考核结合起来,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加大问责力度。(当阳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  刘媛媛)

责任编辑:吴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