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人大代表建议提办需锤炼“四种能力”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0-10 15:25   [收藏] [打印] [关闭]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既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核心宗旨,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每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代表们就进入“备课”的关键期。代表们通过走访联系选民、体察社情民意,将形成的书面建议、批评和意见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这份“建议”,不仅是代表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群众需求与政府治理的“桥梁”。要让建议真正成为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既需在“提出”环节下足精准功夫,更需在“办理”环节做好闭环文章,核心在于锤炼“四种能力”。

一、锤炼敏锐的问题洞察能力

发现问题是建言献策的前提,这要求代表要始终坚守群众路线,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代表应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通过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正实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判断建议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能否引发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核心在于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否坚守初心使命。唯有如此,建言献策才能兼具针对性、建设性与可操作性。代表需聚焦重点问题,避免空谈泛论、目标模糊,坚持“批评是手段,解决是目的”的原则,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发挥专业所长,以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剖析根源、推动解决。

二、锤炼精准的事前沟通能力

会前充分沟通是提高建议办理效能的重要保障。代表在走访选民过程中收集的各类情况,需先进行合理“过滤”与梳理,再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直面沟通。实践中,部分问题相关部门已纳入议事日程、形成解决方案甚至正在推进落实;有些细微诉求通过即时沟通即可快速解决;还有些因政策限制、权限约束或条件不成熟暂无法解决的事项,可暂缓提出或不予提交。

这种事前沟通能有效避免建议“挤”进大会造成的资源浪费,既节省办理时间,又提升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代表可通过与选民的动态沟通,让群众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处理进展,实现民意诉求的闭环回应。扎实的事前沟通,能够提前化解政策、资金、技术等潜在障碍,为建议落地筑牢基础。

三、锤炼严谨的求实调研能力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功”,正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唯有开展深层次调研,才能形成有分量的建言。调研需秉持求深求实的态度,力戒以偏概全、浮于表面,紧紧围绕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精准切入。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代表需扑下身子走进基层,实地察看现状、核查数据,细致体察民情、虚心征询民计,善用“放大镜”捕捉细节、“显微镜”剖析根源,确保掌握的信息真实可靠、分析的问题切中要害。在此基础上找准解决路径、明确实施举措,提出的建议才能科学可行、行之有效。

四、锤炼坚韧的履职跟进能力

高质量建议需要高质量办理才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受多重因素影响,建议办理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阻碍,这就要求代表秉持为人民办事的执着韧性,以不怕困难、不懈努力的坚守,推动“纸上建议”变为“现实成果”。

建议办理成效的提升,离不开人大机关的监督助推。人大应强化督办责任,通过教育引导与监督问责,推动承办单位增强责任意识、凝聚办理合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落实建议。唯有如此,才能让代表建言的“金点子”真正转化为惠及百姓的“金果子”,彰显人大代表履职的价值与意义。(杜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