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鹤峰县:以三个“强化”深入拓展“双联系”工作
今年以来,鹤峰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主题主线,牢牢把握人大代表这个关键,做到“三个”强化,深化拓展“双联系”活动,进一步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为助推全县“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代表力量。
一、强化体制创新,促进“双联系”工作制度化
为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建立完备的沟通对接工作机制,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关于持续开展“双联”活动的通知》精神,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双联系”活动的通知》《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办法》等文件,在“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双联系”制度基础上,拓展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与“各专(工)委(室)联系乡人大主席团、联系专业性代表”制度,有效拓展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县人大常委会成立9个工作组,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带领分管专(工)委(室)分别联系乡镇人大主席团和相关县直部门,开展联系交流、视察调研等活动。通过深化拓展“双联系”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先后收集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问题21个。如在“双联系”活动中,收集到容美镇核桃湾村、燕子镇程丰村处于冰雹带影响烟叶等作物生长,防灾减灾能力需加强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迅速通过协调职能部门落实资金,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等方式,有效提高核桃湾村、程丰村及周边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二、强化阵地建设,促进“双联系”工作常态化
县人大常委会把阵地建设作为推进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基础,先后高标准建设代表之家9个、代表联络站42个,实现了全县“家站”建设的全覆盖,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依托“家站”平台建立健全代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工作机制:各代表小组把每月25日作为代表“进站”联系选民群众的接待选民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每季度组织代表“回家”开展一次代表小组活动,进行综合学习和视察调研;每年组织代表向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述职”,接受选民监督。今年以来,42个联络站共接待选民4500余人次,收集各类问题351个。围绕“聚力共同缔造”主题,统一开展了“建设和美乡村”“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助力‘两山’理论转化”“走进选区述职”4次代表小组活动,参与代表达1305人次,走访群众3700余人次,召开屋场会、院坝会、代表夜话等形式座谈会120余次。为更好发挥代表的专业性,提升代表履职“深度”,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专业化代表小组,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调研、视察活动。例如,为助力龙头企业发展,从各区域代表小组中甄选懂经济、懂企业的代表在鑫农公司建立了企业专业代表小组;围绕支持茶产业链建设,组织懂茶叶生产技术的代表在县茶业中心建立了茶业产业化代表小组。如企业专业代表小组在活动中了解到东狮茶叶技能改造缺少资金、凯荣公司厂房建设缺少资金等问题后,发挥资源优势,多方协调,为上述两个企业各争取到政府技能改造奖补资金300万元;茶业产业化代表小组在活动中了解到全县茶叶品牌推广打造力度不够,组织部分代表深入全县茶叶企业调研,找准品牌推广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茶叶龙头企业从核心基地打造、产品知名度等方面做大做强,并建议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奖补政策,加大奖补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三、强化建议督办,促进“双联系”工作实效化
围绕建议办理提质增效,鹤峰县人大常委会持续规范推行建议清单、交办清单、效果清单“三张清单”,形成“征集—交办—反馈”完整闭环。如五里乡五里代表小组在选民接待日收集到“青山村九组河堤,每到汛期就洪水破堤需治理”的意见后,第一时间报乡人大主席团交办给乡政府并加强跟踪督办工作,不到一个月该河堤治理工程就顺利施工。在“聚力共同缔造、建设和美乡村”代表小组活动中,代表们收集到走马镇升子村农村人居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群众诉求后,迅速拟定出代表建议按程序交办给走马镇人民政府办理,投资18万元推广普及卫生厕所,并以整治升子村河道淤积问题为契机,推进污水治理工程;收集到群众反映的邬阳龚家垭村6、7组道路损坏严重,影响村民出行的问题后,代表们按程序交办给邬阳乡人民政府办理,并引导全体村民以共同缔造的方式投工投劳,共同建设,共维修损毁公路3900余米。今年以来,鹤峰县人大常委会共收集代表意见建议253件,通过交办、跟踪问效,目前已办结241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覃道齐、彭涛、张凯)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