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通道 >> 文章详情

长阳人大监督 直指农村饮水安全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4-02-27 01:23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3年,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将农村饮水安全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监督,有效促进了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改善。截止目前,全县共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85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25629人,分散工程143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71人,学校供水工程1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000人。

缘起——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堪忧

    长阳地处武陵山余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清江自西向东纵贯全境148公里,428条中小河流呈羽状分列清江南北,丰厚的水资源,使清江形成了“一坝两库”近111平方公里水面的格局,为长阳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向清江河及其干流,同时,受清江库区移民大面积发展水产养殖影响,原本比较纯净的水体面临被破坏,呈现负营养化趋势,严重危及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调研 ——为农村饮水安全开良方

2013年5至6月,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对全县库区、中小河流水域的质量情况、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全县区域性缺水严重,还有3.7万多人完全无水源,要依赖丰水季节蓄积“天河水”或泉水,水质难于保证;农村饮用水质量堪忧,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干部群众和供水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政府执法监管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就县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普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领导干部、供水业主、广大干部群众对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农村饮用水工作特别是饮水安全纳入乡(镇)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二是建全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责任。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项目乡镇也要成立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专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管理。各项目参建单位要层层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确保任务到人,责任上肩。三是要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要充分考虑县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的特点,坚持“引蓄结合、规模适度、城乡统筹、系统配套、安全达标”的原则,将集中供水、引泉供水、城镇管网延伸、分户建窖等方式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四是要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强化资金规范管理。

落实----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初见成效

思路决定出路。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提出的建议引起了自治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分管副县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落实建议方案。

针对农民饮水习惯难以改变、农村自建水厂运转困难、水源遭到破坏等具体问题,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水利局加大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自治县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对国家政策、卫生常识等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进一步掌握了饮水安全知识,增强了安全饮水意识。二是加大水质监管力度。组织卫生、防疫和疾控等部门整体联动,加强对已建水厂水质的定期检测和监督,要求明确水质安全检查专职人员,并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水质长期稳定达标,让群众始终享用放心水。三是加快全县农村改水步伐,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水利部门按照集中供水、引泉供水、城镇管网延伸、分户建窖的原则,确定了全区供水改水三种模式,即城网延伸扩户,利用城区自来水供水优势,把城市管网向周边近郊乡村辐射,面向农村农民,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新建集中供水厂,在离城区偏远、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地势高差不大的局部地区,以5-10千米为供水半径建设集中供水厂;建设引泉工程,将分散、水量小的水源收集汇总,保证供水水量。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农村供水实用技术,广泛应用管网优化计算、生物慢滤技术等。  

饮用水安全关系民生,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长阳土家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还将继续关注农村饮用水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加强监督。(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董墉 许傲雷)

责任编辑:陈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