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通道 >> 文章详情

让低保“阳光”普照沮漳大地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2-08-21 08:28   [收藏] [打印] [关闭]

——当阳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城乡低保工作实施纪事

“召开城乡低保联审联批听证会,通过困难群众面对面的陈述申请理由,评议小组成员背靠背进行评议,确保了评议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不失为城乡低保史上的一次‘破冰之旅’”,7月30日,在当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该市城乡低保工作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该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对市政府及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城乡低保联审联批听证机制、打造阳光低保的创新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当阳市城市低保制度于1999年7月启动实施,至今已有13个年头,农村低保制度于2007年7月开始实施,至今5年时间。城乡低保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全市城乡低保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免缴新农合费、免交农房保险、免火化费、实行医疗救助、政策性的补贴、两节期间的走访慰问、阳光家园补贴等),低保含金量越来越高,申请纳入低保的人群日益增多,而收入计算难、标准把握难、对象确定难一直是困绕各级具体从事民政工作同志的难题。“僧多粥少”必然引发各方进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博弈,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该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6月开展的“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走访座谈中,一些困难群众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反映,家庭经济收入很少,希望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却因为指标有限,不能办理农村低保。少数人甚至一时情绪激动,便质疑低保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此事引起了带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又随机调查了其他部分乡镇和村组,没有被评上低保户的少数村民,仍然众口一词地认为“自己没有关系,所以评不上”。而办理此事的市、镇、村三级干部,明确表态是严格按政策办事,没有办理“关系保”、“人情保”。

为了对人民群众有一个满意的答复,该市人大常委会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适时开展一次全市城乡低保工作实施的调研,听取市民政局相关情况汇报,并与分管副市长进行了联系沟通,市政府欣然接受,表示欢迎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工作监督。

今年年初,该市人大常委会及早将“开展城乡低保工作情况的调研”,写入监督工作计划,以文件形式送达市政府。3月23日,在全市农村低保实施5周年之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组成人员和5名市人大代表对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等多种形式,基本掌握了面上的情况,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做到能上能下;完善透明的办事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办理的原则,切实取信于民;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力争家喻户晓。最后,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景在总结发言时语重心长地说道:“低保作为社会救助政策,必须让最困难最需要的群众享有,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会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市镇两级民政部门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程序办事,同时要公开、透明办事,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贯彻好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改革试点公开透明

为了落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该市市政府要求民政部门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自查自纠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改进工作的角度进一步整改和加强。该市民政局在吃透湖北省民政厅新出台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核定试行办法》精神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赴外地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了农村低保联审联批新办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破解农村低保对象难核定问题的过程中,民政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还召开了村民代表、民主监督小组成员参加的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稳妥推进工作,精心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的半月镇、玉泉办事处为试点单位,进行农村低保联审联批改革。主要是改革原有申报审批办法,严格按照“户主申请、镇处调查核实、村民主评议、联审联批、镇村两级公示无异议”的审批程序,强化镇处受理审核责任,规范村委会民主评议环节,实现农村低保由“以评为主、以算为辅”到“以算为主、以评为准”的转变。

今年5月21日,当阳市农村低保联审联批试点工作会在半月镇举行,该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半月镇党委书记、镇长,5名市人大代表,镇纪检工作人员、民政办主任、驻村干部、入户调查人员,村民主评议小组组长等30余人参加会议。先由入户调查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入户核查、民主评议等情况。村民主评议小组组长作补充说明;接着镇政府领导作审核情况说明;随后由市低保局工作人员做申报材料审查情况说明;最后由评审小组按照农村低保政策逐户进行评审,现场讨论决定是否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59人,现场审批,并按一、二、三类保障对象分档确定补助标准。

联审联批工作会结束后,与会的一名人大代表高兴地说:“原来认为确定低保对象只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现在看来不是这么回事,今天对农村低保新增对象实行市、镇、村三级联审联批,程序复杂、审批严格,真正体现了公开、透明、民主、高效的原则。”

完善提高民心所向

5月底,农村低保联审联批在全市推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6月初,该市民政局主动邀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再次上门听取落实3月份人大调研意见的情况汇报,并提请同意在市人大常委会上增加听取和审议全市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报告的内容。在充分肯定民政部门农村低保工作成绩的同时,部分常委会委员认为参与评审的人员只有市、镇(办事处)、村领导,没有群众的参与,不利于政策的宣传,因此建议民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入群众参与机制,提高政策的宣传面和工作的透明度。市人大常委会还于7月18日召开主任会议,研究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议题,决定将听取和审议全市城乡低保实施情况的报告纳入会议议程。

在全面吸纳市人大常委会意见的基础上,市民政局举一反三,改革城市低保原来的审批方式,推行联审联批。同时参考各地推行电价、水价听证的典型做法,决定在城乡低保中试行联审联批听证,让所有申请纳入的对象和不同层次的代表参加,申请人现场申诉纳入低保的理由,现场审批结果。最后选择了在王店镇熊河村、玉阳办事处熊家山社区进行城乡低保联审联批听证。

6月17日,王店镇熊河村市、镇、村联审联批听证会在村会议室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民政局分管城乡低保工作的领导、低保局负责人、王店镇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王店镇民政办、纪委、组织室、信访室等部门负责人,熊河村评议小组全体成员、熊河村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对象、部分市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共计100多人。会议由市低保局局长主持,共五项议程。一是由村民陈述希望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理由;二是由村、镇介绍入户调查情况;三是由低保局通报村级公示、评议、台账、入户核查台账等资料情况;四是由村评议小组成员现场对申请纳入农村低保待遇的对象进行评议并现场进行唱票;五是由低保局现场公布评议结果。当天,熊河村共有68户98人参加评议,最后经评议同意60户90人享受农村低保条件。

评议结束后,没有被评上的熊河村一组村民席承明心平气和地对村干部说:“我虽然生活有一定的困难,但和今天参会的一些家庭比,我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我没有评上不怪任何人,今天这种形式我认为是公平公正的。”

在7月1日玉阳办事处熊家山社区“低保联审联批听证会”上,36名拟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居民逐一走上发言席,陈述了各自家庭的困难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诉求。经过办事处、社区组成的13人联合评议小组的现场评议、低保局审批小组的现场质询,其中22人获得通过,进入最后的公示。拟申请的有7人听了他人的陈述后,自觉条件不够,主动放弃了申请。41岁的离异、无业妇女董媛媛含泪表示:希望政府在女儿读大学期间给予照顾,女儿毕业后,再不麻烦政府,主动退出。 

7月30日,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在认真审议全市城乡低保实施情况的报告后,进行了工作满意度测评,此报告以全票满意获得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致认可。据悉,该市城市低保对象由启动初期的1167人扩面到目前的8478人,保障标准由启动初期的120元/月提标至目前的280元/月,年发放城市低保金由启动当年的160余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800多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12092人,保障标准由最初820元/年调整为目前的1300元/年。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景充分肯定了市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工作,认为全市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最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城乡低保“联审联批”听证机制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低保审核过程中公开性、准确性、公平性差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当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李江)

责任编辑: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