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通道 >> 文章详情

就业结构性矛盾如何化解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18-06-08 09:28   [收藏] [打印] [关闭]

招工难、求职难并存——

就业结构性矛盾如何化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馨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5月底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专题报告和省政府关于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同时聚焦就业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我省城镇新增就业连跨70万人、80万人、90万人三个台阶,2017年达到9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9%,低于4.5%的国家控制目标,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结构矛盾,提高就业含金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高素质人才缺乏,半数企业缺技术人员

    “调查显示,人力资源市场上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的求人倍率(指市场岗位空缺数和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用工需求上,技术人员短缺、管理人员短缺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1.53%、42.69%。而人力资源供给上,能与企业岗位匹配的‘专业对口’人员仅为29.62%。”4月至5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分别赴武汉、襄阳、随州等地就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认为,虽然目前全省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不断涌现,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但由于学历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指导引导及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措施还不完善,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紧缺专业人才和高素质、新技能人才较为缺乏。

    “随着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更好与产业结构匹配,任务紧迫。”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产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压力增大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武汉、襄阳、随州等地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实地考察,发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钢铁、煤炭、煤电、低端制造业等企业裁员关闭、职工下岗失业情况较为突出。

    “这些传统产业职工学历较低、技术单一,很难适应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下岗后难以在新兴产业中重新就业。”调研组认为,一些资源枯竭型地区及独立工矿区,本地产业难以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转岗培训和再就业难度增大。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省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改造任务繁重,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一般性岗位数量有所缩减,“比如,全省煤炭生产企业将于年内全部关闭,就会造成就业岗位流失。”

    另外,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期,帮扶贫困人员实现就业、稳定就业的难度也非常大。

打破“重白领轻蓝领”,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联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化解结构矛盾,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协同联动,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课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提高职业教育的比重,引导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转向职业教育,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社会认同。

    针对社会上“重白领轻蓝领”以及大学生“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现象,调研组建议,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劳动者和全社会转变观念,鼓励劳动者真正面向基层、面向实体经济、面向干事创业,实现自身就业价值和劳动价值。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实施“湖北就业提升计划”,努力提高创业带动就业的比重、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比重、技能就业的比重,对去产能分流职工,强化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帮扶措施,并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