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大会要闻 >> 文章详情

“丹渠精神”励后人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6-09-07 02:20   [收藏] [打印] [关闭]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引丹渠,是生命之渠,英雄之渠。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把视察引丹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6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豪斌带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赴老河口市视察丹渠。实地查看了黄庄电站、清泉沟隧洞出水口、樱花谷、花问渠等地点。大家一边观摩,一边认真听取讲解,在惊叹丹渠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深深被“丹渠精神”所感染。

血汗凝结的丹渠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北岗地的襄阳、枣阳、随县等地,属典型的“旱包子”,十年九旱。为彻底改变这一严重缺水的窘境,湖北省委、襄阳地委决定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库为水源地,引水入襄,修建大渠,贯穿鄂北岗地。

1969年10月正式动工修建引丹渠,1974年7月建成通水。人心齐,泰山移。5年间,18万大军用原始的技术手段,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完成了总石方量50万方、土方量6730万方的巨大工程,使岗地变江南。灌区总干渠长68公里,6条干渠总长254.2公里,716条支渠总长1570公里。

丹渠建成运行40多年来,累计供水34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近5000余万亩次,从根本上改善和增强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了粮食安全,为鄂北岗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年民工们靠着肩挑背扛,凿通了状如“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洞,架起了被称为“天上银河”的排子河渡槽,创造了人间奇迹。在修建清泉沟隧洞时一夜之间60多名干群为之献出生命。他们的家人没有向政府提任何要求,而是前赴后继,继续投入工程建设中。

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熊化国如数家珍,一席席话让大家深受感动。

百里丹渠成画廊

40年后的今天,它不仅是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水,更迎来了综合利用的又一个春天。丹渠人通过科学规划,把一个主要依靠“输血”的单位,变成大量“造血”的主体;把一个农业灌溉水利项目,变成农业、能源加旅游的综合产业,从单纯发展一产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典型样本。

以水养水,一水多用,新时期的丹渠人不断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新建改造的11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8100千瓦,每年可发电1亿多度、创收3000多万元。

去年底,襄阳市提出做活丹渠“水”文章,打造百里生态丹渠文化旅游品牌的动议。市引丹工程管理局自2015年10月启动了“绿满引丹”项目建设。此后短短4个月时间,百里生态丹渠建设完成投资1.17亿元,种植樱花、三角枫、红叶碧桃、贵竹、窝竹等多类景观植物97万株,完成3500亩荒地绿化。鄂北岗地的“生命渠”渐成连绵百里的生态旅游风景线。

荒了44年的丹渠旧貌换新颜。只见一泓10多米宽的清水,蜿蜒在鄂西北岗地平原。主渠两侧,几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新绿,宛如一幅绿色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春看叶、夏赏花、秋摘果、冬观景”。置身其中,绿水蜿蜒,夹岸花香,翠色连绵。这是引丹渠建成之后,迎来的第二次巨变。从“生命渠”到“致富渠”,百里丹渠正焕发新的活力。

一渠一品、一渠一景。沿着干渠驱车1个多小时,引来大家一路赞叹。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确保灌区绿化总面积达到11966亩,种植树木1000万株以上。要通过生态丹渠“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让引丹渠成为百里花廊、千亩苗圃基地、万里挑一的旅游景区,让更多群众受益。”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兴奋地讲。

“拼命局长”熊化国

今年已经58岁的熊化国是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当地干群称他“拼命局长”。

2005年5月,熊化国调任引丹管理局局长。此时,引丹局因水利设施老化,水费难收,职工工资已半年没发。

扭转局面,熊化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忙碌。他把引丹渠系6924公里的渠道全部跑遍,每年下乡行程有7、8万公里,最多时一个月就跑了1.1万多公里。

多年来,熊化国指挥了从樊庄溃口抢险到清泉沟隧道改造等十大工程建设,维修改造11个水电站、机电设备281处、推动引丹灌区水田面积由以前70万亩扩大到100多万亩,旱地由30万亩扩大到60万亩。在他的带领下,引丹局从负债2000多万元变为年创收3000多万元,职工工资由每月7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

为了建设“生态丹渠”,熊化国带领300多名职工吃住在工地,奋战4个月,栽植各类苗木97万余株。每天都要开三次会、点两次名。清晨上工前,开会点名安排任务;午饭后,开会加油鼓劲,晚上下工,开会点名总结工作。

熊局长为单位操碎了心,就是照顾不到自己和家人。今年3月份,妻子不幸离世,几天后他又继续战斗在工地。“我也没啥爱好,就是想着干事,把事干好!”熊局长的信念简短而又深长。

让“丹渠精神”永存

谢豪斌站在“丹渠工程”展板前,亲自为大家讲述引丹工程的前世今生。要让“艰苦奋斗、敢打硬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丹渠精神传承下去;要认真学习熊化国身先士卒、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时代典型;要将学习丹渠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比学习、比奉献,争做合格党员,谢豪斌强调。

当年的民工日渐老去,可丹渠精神仍植根这片深情的沃土。通过此次视察,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深深被丹渠精神和丹渠人所感染。常委会委员陈晓红说: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今天的视察感受带回学校,带到课堂,让学生们也受到教育。机关干部郭磊讲:我们年轻一代应当把“丹渠精神”作为必修课来学习和传承。

让“丹渠精神”永远鼓舞激励着我们前行——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襄阳市人大常委会  佘俊)

责任编辑: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