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顾·见证 >> 文章详情
壮阔70载,金建始大地民主之光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
适值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州委八届九次全会各项具体安排之际,我们迎来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我们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情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始的发展历程,这对于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始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无言,人民见证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的节点,给人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翻阅史料,1950年3月到1953年7月,建始县共召开三届九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6月22日,建始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县正式建立。
县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最初三年,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就展示了它显著的优越性。自1954年6月至1958年3月,县第一届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共举行四次会议,选举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县人民法院院长和出席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审议和批准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财政旧年度决算与新年度预算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几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极大调动了全县人民的政治热情。
此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进入曲折发展时期。1958年至1965年间,建始县人民代表大会经历4个届次,共召开5次会议,1966年至1980年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建始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未能召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于恢复阶段。1978年12月,建始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总结了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0年来的经验教训,通过了建始县1980年至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选举出新的革委会组成人员、县人民法院院长和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后,我县逐步实现人大代表从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启了新的航程。
时光流转,步履不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全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作风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1980年12月8日,建始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依法行使职权,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这一时期,在竭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各项工作机制和规程得到逐渐完善,特别是许多依法履职的首次尝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首次组织代表视察,聚民主之力。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活动,始于1985年1月下旬。当时,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州人大代表对三里、高坪植树造林情况和森林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视察。此后,每届人大常委会均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规和决定决议、计划预算的贯彻执行情况、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等事项,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
——首次开展人大监督,担助推之责。1983年3月,围绕新宪法执行情况开展调查,针对全县法制教育薄弱,社会治安不好的状况,作出《关于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的决定》。1985年3月,组织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联合视察,同年5月,对食品卫生法和药品管理法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1989年5月,建始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围绕代表联名提出“出售杂交水稻种不纯,造成严重减产,要求赔偿损失”这一质询案,对县农业局、种子公司进行质询。2004年10月,首次组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述职评议。这些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保证了全县各级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保证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
——首次划分代表小组,创履职之变。1981年,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在全县成立42个代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代表活动、组织代表座谈。1988年,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对省、州、县人大代表进行混合编组,采用召开代表小组座谈会和书信联系的方式,征求人大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990年,决定在9区2镇设立人大联络处,初步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网络,出台《建始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联系试行办法》,代表工作逐步有章可循,并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成长、壮大、巩固,人大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期以来,在中共建始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服务大局的强烈意识,履职尽责的责任担当,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确保了监督工作扎实开展、重大事项依法决定、代表工作不断创新,尽责尽力助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为全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始终沿着党旗指引的方向履职尽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不断加强人大党的建设。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坚持向县委请示报告,主任会议成员按县委部署,牵头联系乡镇、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县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县委每届召开1次人大工作会议、每年听取常委会党组汇报,有效支持和保证了人大依法履职。
——始终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履职尽责。自觉在全县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做到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新时期以来,历届人大常委会共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查、专题调研383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198项,作出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114个。从2017年专项审议和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的情况,到2023年审议批准建始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再到2024年首次听取县人民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报告,都留下了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印迹。
——始终胸怀护航法治的担当履职尽责。坚持“以良法促善治”,新时期以来,共对近200件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有效保障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2016年专题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六五”普法专项工作报告,2017年组织对全县“七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进一步压实了全县各级各单位的普法责任。2022年听取县监委关于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这是县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监察专项工作报告,同年制定出台《建始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方案》,这也是我县出台的第一个合宪性备案审查的指导文件。
——始终饱含人民至上的情怀履职尽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办好民生实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全县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按“四化”标准进行提档升级,全县52个代表小组全部进家入站,让人大工作“触角”直抵基层一线。持续开展代表行动,围绕脱贫攻坚、“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主题,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跑湾组、下田坎、访民生,共反馈交办并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814个,有效助力了民生改善。2023年,湖北电视台《人大聚焦》栏目对建始代表行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同年底,《湖北日报》刊发推介建始相关做法。扎实办理意见建议,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以来共收到县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43条,共票决出县乡民生实事项目105个,均办理答复完毕或完成了年度建设目标。
——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履职尽责。准确把握“四个机关”定位和要求,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新时期以来,历经多次改革调整,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内设机构逐步健全,10个乡镇人大主席、专职副主席配齐配强。在机制制度层面,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逐步修订完善了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等多项重要制度,创新开办14期“业务学习大讲堂”,建立《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机制》《建始县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评价办法(试行)》等多项创新机制,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二十大·人大代表进万家”等民主实践活动及民情恳谈会,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我县人大工作的地方特色和实践特色。
回首过往,往事历历在心田。展望未来,浪潮滚滚涌向前。新的起点上,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继续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性、科学性、优越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始实践,奋力开创我县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千年古县·康养建始”建设汇聚人大智慧、发挥人大作用、贡献人大力量。(刘波 侯锐 姜大为)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