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李友琼:“医路”向前 护佑百姓健康
拉开中药柜的抽屉,将药秤杆夹在左腋下,右手抓取适量药材放在秤盘中,再单手拿起秤杆,用手指慢慢拨动秤砣……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娴熟连贯的手法出自一位独臂村医。
51岁的李友琼,是长阳自治县鸭子口乡马连坪村唯一的乡村医生,也是深受当地群众信赖的乡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医生,32年来他“医路”向前,用爱心和责任护佑一方百姓健康;作为人大代表,他认真收集社情民意,为社会为民生积极建言。谈起他,周边的群众赞不绝口,都夸他是村民的好医生、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的好代表。
立志学医 一心只为圆梦
李友琼4岁时因一次跌倒而左臂受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导致左下臂缺血坏死,只能截肢。
“我不想让别人再遇到我这种不幸。”李友琼萌生了要当医生的想法,立志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治病。
失去一只手臂,学医之路注定艰难。李友琼至今还记得,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临走时嘱咐他好好学习的场景。1991年他学有所成回到家乡,如愿以偿成为了村卫生所一名医生。
20世纪90年代,他常年收入仅1000多元,拿出大半自行缴纳社保后,剩余的钱很难养家糊口,时常要靠当时在信用社工作的父亲接济度日。
2005年,马连坪村卫生所改为卫生室,原本在此工作的医生相继离开。李友琼的妻子想让儿子到城里上学,也希望他到城里从医。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动摇。
“李医生,留下来吧!”村里80多岁的阮婆婆听到消息后,用围裙兜了1000多元颤巍巍赶来找他。看着老人怀里一包5元、10元的零钱,李友琼感动得红了眼眶。
“城里不缺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医生,但我却是这里唯一的医生。村里有个医生在,乡亲们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觉得有依靠、有底气,在这里心里踏实。”村民们陆续上门挽留,李友琼终于作出决定。
村卫生室人员有限,李友琼身兼数职,必须学会打针输液。起初,他将卷筒卫生纸用绳子捆成“炸药包”,单手摸索练习注射扎针。稍微熟练后,他把用过的输液管放在腿上当“血管”,盖一层卫生纸当“皮肤”,还经常扎到自己的腿。苦练终见成效,如今他单手打针、包扎都已非常娴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友琼医术不断精进,2007年他通过自学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鸭子口乡第一个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这在全县也是寥寥无几。
克服万难 常年奔波巡诊
“在农村,除非是病得急、病得重,乡亲们大多在农闲时才会来看病。”李友琼说,因为常有村民赶早来看病,以便早点返回干活,所以他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马连坪村地处大山深处,分布在海拔500米到1400米的半山腰间,地势变化大,村民居住分散,其中约180名老人无法出门就医。李友琼除在卫生室坐诊外,还经常需要翻山越岭上门为村民看病,多年如一日并非易事。
“以前只能步行,通常去一户人家来回得走上三四个小时。”他出诊时总是随身背一个近10斤的挎包,里面装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仪器,还有常用药和记录本。
有一次,村里70多岁的杨吉祥腹痛难忍,李友琼得知消息后冒着大雨赶了一个多小时山路上门问诊。家属认为病人患了慢性胃炎,要求按胃病治疗。但经仔细检查,李友琼判断病人是心梗发作,立即让其口服速效救心丸,再做进一步治疗。
那时村里只有一条泥泞的羊肠小道通往山外,苦于道路湿滑,加上天黑雨大,无法将病人送出山。李友琼彻夜守护在病人身边,严密监护。直到天亮,病人病情缓解后,又护送他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同他的诊断一致,若不是当晚及时对症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山路条件逐步改善,为方便日常出行,李友琼学习驾驶代步三轮车出诊。
“第一辆车完全是摔坏的。”李友琼说,当时去给一个煤矿工人看病,由于病情紧急,需要赶回村卫生室拿药再送去。
返程途中一时心急,转弯时连人带车直冲到一丈多深的山沟里。幸亏村民发现及时,用绳子将人和车都拖了出来。他顾不上疼痛,转身骑着破车继续送药。直到第二天才发现自己的腿青肿了一大块。
巡诊32年,无论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山间小路上总能看见李友琼单薄却坚韧的身影。摔坏了2辆代步车,用坏了20多个出诊包,他克服万难,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医者仁心 善待每位“家人”
山里人看病,讲的是少花钱,看好病。
李友琼抽屉里放着一本账本,已有些年头。账本显示,他为村民开的药,价格最低的一瓶仅2元钱,大量是8元、9元的低价药。一盒药能拆开就拆开,一种药能治好就不开两种,尽量减少村民看病的费用。也有村民赊账看病,但他从不追讨。
“乡亲们有了钱一般都会还上。”每每碰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还会免费为他们治疗,自掏腰包买药,最多的时候,垫付药费1万多元。
当年,48岁的村民胡荣勋被查出患有肝内胆管结石,在上级医院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出院后不久发高烧,儿女们将他送到医院复查,结果被告知老人无法再医治。儿女们不甘心,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李友琼。
他没有推辞,在详细诊断病情后,开了药方,日日坚持白天出诊,晚上到患者家中输液,总是半夜才回家。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居然将老人从死亡线上奇迹般地抢救过来。考虑到患者的家庭情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李友琼分文未收。
“这是我的手机号,有时我在外出诊,乡亲们可以随时打电话找我。”马连坪村卫生室大门上,贴着一串很醒目的数字。多年行医施药,李友琼和乡亲们早已把彼此当作自家人。
90岁的李芝林老人,从李友琼第一天当医生起,便在他这里看病。每次接到老人的电话,不论多晚,他都会上门看望,帮着添柴火、烧壶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老人因手机欠费借用村民的电话打给李友琼。
“话费早给您充好了!”原来,他在联系不上老人时就已经默默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李友琼不仅是马连坪村的医生,还是鸭子口乡农村福利院的保健医生。全院52人,大多是孤寡老人。他熟记每位老人的姓名、年龄和病症,每天定时上门看望,陪老人聊天谈心,对他们的请求也总是有求必应。
不负所托 为民代言履职
医生心系患者,代表心系民生。李友琼拥有双重身份,肩负双重使命,除了为村民普及健康常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之外,还担负着人大代表这个神圣的使命。
“人民选我当代表,是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李友琼利用下组看病或空闲时间广泛倾听群众的“私房话”,实时了解村民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状况,收集社情民意。
他按时到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站轮值,依法履职尽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谁家想建水池了,谁家两口子闹别扭了……他都会记在心上。通过了解群众“微心愿”,形成“微建议”,切实帮助村民解决身边“微急难”问题。
2017年,李友琼在出诊时,听一名老年患者算了一笔账,剪一次头要花费近50元,用钱多还不方便。他迅速将这个问题反馈给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了解到,由于村里没有理发店,近600名留守老人存在理发难问题。村“两委”和工作队一班人不等不靠,随即成立了以村“两委”干部、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的“剃头匠”小分队,为全村老人免费理发,解决群众的“头等大事”。目前已累计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义务理发服务13000余人次,帮助节约开支近60万元。
以身示范 助力共同缔造
在李友琼的示范带动下,“剃头匠”的身影不断出现在茶叶产业互助、孤寡独残群体照料、红白喜事帮办、公益事业建设维护等活动中。
“村卫生室旁边那个堰塘年久失修,不仅蚊虫多,还有安全隐患,要是拆了建个小广场多好啊,我来的时候也就不用绕着它走了。”村民看病时的闲聊被李友琼记在心里。他将村民改造池塘的想法在全村“剃头匠月例会”上提出,得到众人赞同。
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广泛征求周边20多户村民的意见后,积极推进改造项目。由村里出资,村民共同参与,历时3个月,曾经废弃的“烂泥塘”摇身一变,成了如今全村标志性的打卡点。
“受李友琼等榜样的影响,村里人人都想尽份力。”马连坪村党支部书记说,“剃头匠”小分队逐渐壮大,职能也更多样。“剃头匠”们逐渐变身为矛盾调处的和事佬、环境整治的好事佬、公益事业的热心佬,“人人争当剃头匠,共同缔造幸福生活”成为马连坪村共同缔造活动的生动实践,村内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快形成。
多年来,李友琼获得全国首届“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 “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入选“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面对沉甸甸的荣誉,李友琼表示,将继续坚守并奋斗在基层一线,护佑群众健康,践行代表职责,当好群众的服务者和代言人。(通讯员:方自洁 覃健阳)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