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沈祥和:耕耘不止的“老黄牛”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06-28 10:15   [收藏] [打印] [关闭]

6月15日,烈日当头。刚吃完午饭,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堡村党总支支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沈祥和就骑着他的“小绵羊”出了门。

“我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沈祥和笑道,“村委会那个办公室,一年都坐不了几次,我是镇人大代表,又是村干部,我更要常在基层,常在服务村民的一线。”

沈祥和的同事经常开玩笑说:“在村里,经常能看到一个骑着电动车赶来赶去的‘黑影',你以为他是赶着去地里去种菜的农户,其实,这是我们的村委会副主任。”

58岁的沈祥和,在村委会工作已有24个年头。虽是临近退休的年纪,但他表示,自己身体硬朗,依旧想为群众多做些实事。

1999年,灾后重建。34岁的他临危受命,担任村专职组长。

二十多年来他扎根基层一线,大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用真情办好实事,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不断提升着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展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谈起基层工作,沈祥和说:“这份工作就一个字‘苦’,但心里的体会也是一个字‘乐’。为什么呢?因为看得到村湾的发展变化,亲身感受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受过的苦也感到特别的甜。”

抗旱保水,他挺身而出

沈祥和始终坚信,只要够实诚、够用心,将心比心,就能够收获村民的理解。

2022年,中堡村遭受了六十年未遇特大旱灾,因为地势原因偏高、再加上离双益泵站水源太远,村里4000多亩水稻,千亩莲藕基地面临严重的威胁。

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沈祥和坚持与村民们风雨同舟、肝胆与共。他带领村民拉沟、清理杂草、筑坝转水,想尽千方百计在沙塔湖寻找水源提水,连续八个晚上带领村民们开泵抽水,不放过每一块田间地角,不知走了多少田埂、也不知摔了多次跤。

“面对风吹日晒、夜露雨淋、蚊虫叮咬,沈祥和同志不曾退缩半分。”中堡村党总支书记胡国雄说,沈祥和每天天还没亮就穿梭在各个村组的农田里,一面了解具体情况,一面紧急动员所有力量,全力以赴组织抗旱,为解决一道道供水难题,组织群众开挖沟渠、购买水泵,解决全村用水燃眉之急。

为努力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沈祥和一干就是十多天,有时吃饭都顾不上,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抗旱工作中去,随身携带着一些干粮,饿了就吃几块饼干,渴了就喝几口水,吃完了又继续战斗。

“他一心只想让群众能用到水,一心只想让农作物的损失缩减到最小。”村民杨青洪回忆道,沈主任也是快60岁的人了,没日没夜地干,我们老百姓都非常感动。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村干部的责任,能马上帮助解决的绝不拖延。”看着清澈的水流入田间,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沈祥和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炎炎烈日下,那湿透的衣衫、晒得黝黑的皮肤无不彰显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

“沈祥和同志作为人大代表、村干部,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发动和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密切配合,积极抗旱,让全村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是全镇村组干部学习的好榜样。”簰洲湾镇党委书记房金文评价。

共同缔造,他凝心聚力

“要说我们村的‘共同缔造',那就是两大主题:‘红'+‘绿'。”沈祥和说,“红”,就是“共谋共建,努力打造红色村湾”。“绿”,就是“共建共赢,全力发展村级产业。”

走进簰洲湾镇中堡村,干净的刷黑道路,新颖别致的村舍,令人眼睛一亮。

“为了纪念1998年那场历史性抗洪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村倾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在沈祥和等人大代表和党员先锋的带动下,全村群众都积极参与村湾建设。

在声势浩大的“共同缔造”活动中,沈祥和主动请缨撰写村规民约,通过支部主题党日议事、人大代表入户走访、村湾会等形式,先后收集178户农户对村湾规划、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35条,归纳合并了7项群众意愿建设项目,作为共同缔造重点目标推进实施。

以“镇上支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乡贤捐助一点、群众出资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300万元建设中堡村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将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教育精品线路。”沈祥和说,以英雄路承载英雄魂为主题,串联起“洪灾天降”“抗洪抢险”“转移群众”“幸福新生活”等故事元素的墙体彩绘,以及承载时空对话的九面道旗,由北至南展现抗洪英雄的不屈誓言,由南至北展现抗洪精神延续者的郑重诺言。

“转角处故事墙用八张图描绘出簰洲湾由水而兴,因水而名,弘扬抗洪精神,建强红色中堡的时间轴。”沈祥和说,线路全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浓厚红色氛围,深度还原抗洪情景,再现抗洪历史,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党员户”唐兴放,每天都要提水桶拿抹布擦拭“感恩亭”桌椅上的灰尘。“洪灾那年,我全家也吃了苦,更加珍惜今天的甜。”

沈祥和说:“中堡村是98特大洪灾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村民特别懂得感恩,自发在自家门前铸造‘感恩牌',共同缔造美丽家园,村民齐响应,建设进展十分顺利。”

在沈祥和号召下,乡贤和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共同拆除破旧房屋50余处、清除遮阳棚48个,种植绿化30000余株,集资17.43万完善抗旱泵站机电设备,齐心协力清淤25348m³。收集利用闲砖废瓦、石磨石磙等20余种老物件建设村湾广场、景观游园。

“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我们还发动有音乐特长的村民,以‘弘扬抗洪精神'‘遵守村规民约'为主题,谱写了多首歌曲,让村民人人传唱。”沈祥和说。

在沈祥和等人大代表和村干部的努力下,如今中堡村的“共同缔造”,看得见,更摸得着。

产业发展,他绞尽脑汁

眼下,正是各类水果陆续上市的季节。走进中堡田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一串串晶莹剔透、成熟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旁边的西瓜大棚,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躲在瓜藤下,惹人喜爱。

沈祥和看到水果长势喜人,开心不已。“过去我们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村民增收无望,年轻一代纷纷走向大城市,传统的种植方式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改变这一现状,沈祥和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他明白,想要发展,必须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他扎下身子,沉在一线,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查后。沈祥和找到了中堡村的“穷根”,也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去年,他再三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将田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及时选择了4个产业基础强、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进行农业特色示范点建设,增加产值近1000万元。

“目前,全村已经流转土地1000亩,每亩流转费是800元/年。发展草莓、葡萄等优质水果产业。”沈祥和介绍,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入股”的模式,引导村民以闲置土地入股,做大做强“全民参股、人人分红”的共同致富模式。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集采摘、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这不仅直接带动41户村民增产增收,还为村集体带来了11万元/年的收入。”沈祥和说。

产业的问题解决了,销路如何打开?这是沈祥和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此,他提出了创新推广“订单式”“直供”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农超对接,他长期驻扎在外,各大农贸超市挨家挨户上门寻求合作,成功签订不少采购协议,年交易额约200万元。同时,注重培育高质量农产品,拓展海外市场,与日本、韩国建立紧密供销关系,打造农业产业海外好口碑。

“下一步,我们要结合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农业种植等资源优势,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抗洪文化'的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将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依托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沈祥和说。

环境整治,他主动作为

村内环境“脏、乱、差”现象长期存在,沈祥和从小在村里土生土长,这些情况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身为一名老党员、一名人大代表、一名村干部,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暗自下定决心要让中堡村的人居环境“脱胎换骨”。

无论刮风下雨,沈祥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村内的支街小巷。虽然已经年近六十,但他仍保持着年轻人的冲劲,事事都坚持亲力亲为,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积极发扬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

“我们村干部带着干,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要拆围墙,先去“心墙”。针对违建拆除、门前杂物清理等工作,他身体力行,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了困难更是头一个冲上去,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那段时间,沈祥和白天走访群众,晚上召开村湾夜话,天天都和村民‘约会',讨论环境整治。”中堡村党总支书记胡国雄说,他硬是以真诚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打动了村民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中堡村虽然不大,但要是真正干起来,凭借沈祥和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组织大家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村委划定村湾公共卫生环境责任分区,沈祥和作为人大代表带头认领,并发动群众开展绿地认养进行自管。同时,建立环境卫生评比小组,督促村民积极落实门前“三包”,自觉清扫房前屋后卫生。

去年以来,沈祥和带领志愿服务队共计对便利店、卫生室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105次,开展利民助民活动5300余次。

不仅如此,中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期间,修建小型广场和景点5处。村民自发捐款3万元支持五组道路刷黑3000平米、修建花坛50个,不但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还带动村民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沈祥和的率先垂范,如同“星星之火”,引领并掀起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广泛参与,共创美丽家园的“燎原之势”。

如今,从“一处美”到“处处美”是该村村容村貌的真实写照。

兢兢业业的“老黄牛”沈祥和作为簰州湾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积极奉献的一个缩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一名村干部的坚守和初心。(通讯员 黄金波 王云 皮道琦 张颖)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