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宜昌市人大代表周华雄:菇乡领头人,为民代言践初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2-11-30 09:08   [收藏] [打印] [关闭]

在鄂西香菇大镇—远安县茅坪场镇,提起周华雄的名字,当地几乎无人不知。这个远近闻名的“香菇大王”除了产业带头人、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湖北省劳动模范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宜昌市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周华雄眼里更多的是责任,在他看来,既然赢得了选民的信任,就要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为民代言,为民服务。君子一诺重千钧,周华雄肩负选民重托,一干就是两届。在菇乡远安,让我们走进周华雄的履职故事。

为菇农代言,为三农问题发声,他是初心不改的“本分人”

从2003年在远安建立第一个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算起,周华雄已在食用菌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他创办的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资产已过亿元,2022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亿元,已成为集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香菇贸易、食用菌深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公司的“块头”越来越大,周华雄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周华雄为三农代言的初心依然不改。每次市人代会上,周华雄的话题总是围绕宜昌食用菌产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并与建议承办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了一批基层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周华雄在宜昌市人代会上发言

2018年,宜昌市实施燃煤锅炉专项整治,涉及到的企业纷纷实行煤改气技术改造,企业锅炉所需的燃料由过去的煤炭全部改为天然气。针对未通管道天然气的农业企业用气成本过高的问题,周华雄提出关于调控农业企业天然气供应价格的建议,得到建议承办单位中燃公司的快速回应,对农业企业供气价格进行了调整并承诺保障企业生产供气充足。该建议的办理为农业企业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针对食用菌种植企业收取水资源费的问题,周华雄提出关于免征食用菌种植用水水资源费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2022年,他提出关于支持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远安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相关建议也迅速得到了市直相关部门的回复和办理,有关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性问题通过他的代言得到回应和解决。

勇立食用菌产业潮头,他是永不停步的“追梦人”

食用菌产业是远安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行情的波动,远安菇农的收益一度下滑,产业发展陷入“瓶颈期”。是自我消亡,还是奋起一搏?周华雄选择了后者。

双孢菇罐头生产线

作为产业带头人,为趟出一条新路,周华雄走访菇农、调研市场,外出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新上了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项目,领办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为菇农提供产前有成品菌棒、产中有技术指导、产后有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完善与菇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社员抱团取暖、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二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先后引进F05、七河2号、七河9号等香菇新品种和黑皮鸡枞、红托竹荪等一批珍稀菌种,在公司基地进行种植试验,试验成功后在全县推广。周华雄聘请研发团队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使香菇吊袋定向出菇生产技术获得成功。他带领研发团队利用废菌棒生产生物有机肥,让随处可见的废菌棒变废为宝,使袋料香菇生产走上了绿色循环经济的大道。三是在食用菌深加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公司生产的香菇即食食品、香菇罐头、双孢菇罐头投入国内外市场后受到广泛欢迎。特别是2022年新上的双孢菇罐头生产线,日产量达30吨,产品出口巴拿马和中东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凭双孢菇罐头一个单品全年可创外汇收入1000多万美元。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他是立足产业挑大梁的“热心人”

自远安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作为市人大代表,周华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扶贫为己任,全力打响产业扶贫攻坚战。他以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自身产业辐射的优势,对茅坪场镇16个村及花林寺镇罗家院村1754户进行产业帮扶。他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分类施策,制订了不同的帮扶措施:缺资金—帮菌棒等袋料香菇生产原辅材料;缺技术—帮技术培训指导;缺市场—帮订单销售;缺劳力—帮菇棚流转托管;缺门路—帮就业岗位……

周华雄指导贫困户种植香菇

茅坪场镇老观村贫困户龙桂英,在老伴患病去世后负债几万元,与小儿子相依为命,住着危房,度日艰难。为摆脱贫困,她决心发展袋料香菇,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时犯了难。一筹莫展时,周华雄将她纳入帮扶对象,给她免费提供8000个菌袋、840斤麸皮、65公斤菌种,帮她发展袋料香菇种植,并协定出菇后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一年下来,龙桂英家里就增加纯收入1.4万元。茅坪场镇晓坪村贫困户蔡丛佳,因肢体残疾多处求职受挫,在周华雄的安排下,他到大自然公司务工,一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一家老小的生活有了着落。在大自然公司的档案室里,整齐陈列着1754份贫困户档案, 每份档案里都装着《产业扶贫委托协议》、《产业扶贫帮扶协议》、《帮扶带动贫困户台账》、《食用菌技术培训台账》等资料。1754份档案背后是1754个家庭的故事,像龙桂英、蔡丛佳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份份协议,一本本台账,记载的既是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扶贫事迹,展现的更是一位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远安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王永波)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