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一心向往“美味事业”——记宜昌市点军区人大代表向伯勋
他,曾经摆地摊做销售员、进灯泡厂当技术工、在银行前台当主管,却一心向往“美味事业”,倾情带领一方村民发展农家乐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他就是宜昌市点军区人大代表向伯勋。
向伯勋,今年47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农民。中专毕业后,他先后在灯泡厂当技术工人,后通过招考到银行前台当主管,但他不安于稳定的工作,大胆辞职开始自己创业,四处摆地摊跑销售,慢慢赚取一笔资金。2001年,他瞄准乡村休闲游兴起热潮,率先在艾家镇桥河村创办神农山庄,从事餐饮服务业。开业之初仅有3名员工,客源不足,营业收入不高。向伯勋边经营边调整思路,主打绿色食品品牌,以长江野生鱼为主菜,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餐饮规模逐步壮大,经营面积超过1000多平方,服务员工30多名,是辖区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兴建农家乐70多家,形成沿江农家乐片区。同行是冤家。经营户为抢生意相互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客源锐减,生意一落千丈,门可落雀,一部分经营户想关门歇业。他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召集业主开“诸葛亮会”分析原因,共同想办法化解经营业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环境不优等问题,抓住长江滨江生态景观建设步伐加快,伍家岗长江大桥、江城大道建成通车,宜昌中心城区至桥河片区农家乐聚集区路程缩短的交通地理优势,重振旗鼓,趁势而上,一举扭转被动局面,生意一天天转好。
2011年,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下发“禁渔令”,长江流域禁止捕捞,这对向伯勋的农家乐是当头棒喝。不能捕捞长江鱼,招牌菜没了,客源就断了,餐饮生存十分艰难。既要赚钱还要保护好长江生态,不能图一时私利,祸及子孙后代。他痛定思痛,带头调整经营思路,多次向生态专家“问计”,投资兴建流动循环过滤池,从省内外优质养鱼基地采购鲜鱼,放入环保循环过滤池,用长江水二次喂养,让鱼“瘦身”还原野生鱼的口感。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经营户都争相效仿。于是,“鱼客”又回来了,冷清的农家乐又火热起来。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得为人民办几件有益的事,才对得起选民的信任。”向伯勋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没忘记反哺周边的乡亲。桥河村一部分拆迁户土地被征收,没田种就要外出务工,他联合周边农家乐举办培训班,给村民免费培训,帮他们就地上岗,既能照料家中老人小孩又能挣钱。他与80多户暂时未征迁的村民达成协议,鼓励他们利用空闲土地种植绿色有机蔬菜,由农家乐负责上门收购,村民坐在家中也能卖个好价钱,满足食客第一时间吃上鲜嫩的蔬菜。目前,桥河农家乐片区形成聚集效应,仅农家乐一项村民年创收2000多万元。
“我是人大代表,保护一江碧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叨,要带头在行动上付出”。向伯勋义务当起环保宣传员,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农家乐从业人员合理排放污水、规范餐厨垃圾处理程序、保护野生动物及植物的意识。他联合片区农家乐自掏腰包筹资76万元,自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台,有效避免污水直排长江造成水域污染。他牵头成立环保协会,签订环保责任承诺书,杜绝非法交易收购和食用野生动物,片区农家乐的污水排放、餐厨垃圾处理及餐饮油烟净化器使用等都达标合格,全面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成效得到社会的好评。
“当代表就要敢于为人民代言,动脑子出好主意,多提有用的建议意见。”今年初,向伯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推动桥河片区夜市网红街建设的建议”,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政府主导、多企融入、壮大规模、各具特色”措施,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把桥河片区农家乐做大做强。区政府先后筹集项目资金9800万元,投入修通农家乐公共区域连接道路1.2公里,配套建设停车场、农产品展销平台,改造给排水、电、夜景灯光、环境、卫生、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农家乐片区提档升级,成为市民美食娱乐的网红“打卡地”。(通讯员:赵启喜、邓晓青)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