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深耕基层育新苗——枝江市人大代表杨新陆履职掠影
他从事乡村教育30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枝江这片热土;他一往无前,引领学校师生奔跑在追寻幸福的大路上;他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他便是枝江市人大代表、团结路教育集团负责人、团结路小学校长杨新陆。
笃实奋进,敢做教学路上掌灯人
作为一校之长,杨新陆始终坚持教育为本,躬耕沃土育新苗。他勤学善思、严格自律,学科教研、日常考勤、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是以身作则。
突出队伍建设提质量。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带领学校以“高效课堂”为平台,以“一师一优课”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整合,成立不同学科的磨课团队,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本校宜昌名师1名、学科带头人2名,枝江优秀骨干教师20余名,锻造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聚焦素质教育做减量。他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的“双减”工作总基调,建立学生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丰富作业形式,将书面家庭作业与亲子共读、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等实践性作业相结合,提倡“基础作业+鼓励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建立课后服务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班级审核、学校组织的实施机制,避免产生“学校‘双减’、家长增负”的问题。同时,每周组织专班对教职工进行165人次的“推门行动”,亮剑督查教师队伍是否存在有偿家教或培训机构兼职等违规行为,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围绕校本文化做增量。他严格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以微课题为切入点,采用点线面立体结合方式,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时,以“和合”核心文化为圆心,以“融合创新 人人出彩”的办学理念为半径,致力于校本教研。推进构建校园文化符号,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实现了五彩童年的培养目标,打造出浸润师生灵魂的文化磁场,让师生心灵茁壮成长。
甘于奉献,愿为师生成长贴心人
作为集团教育负责人,杨新陆一片丹心护新苗,用心用情用力为校园师生守护一片碧水蓝天。
把病毒隔在外。疫情肆虐时,他牵头制订严格的学校防疫制度,协调各部门数据报表与追踪统计,筑起校园安全的铜墙铁壁。对全校24个班一千多名师生网上教学进行周密部署,认真思考“如何在网上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学习以后如何检验效果”“学生网课新鲜感减弱之后,如何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等问题,并不断进行探索与提升;安排协调没有网课的老师参与志愿服务、错峰卡口值守,让学校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疫情消散后,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推进校园环境整治、多媒体报告厅建设、学生食堂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在校吃得好学得更好。此外,每周组织专班对所辖服务区的33家培训机构进行消防、防疫等安全督查,建立台账清单,并督促其及时整改。
让阳光照进来。他组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师生结对、同学结对帮扶。居家隔离期间,更是开展全员家访,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年来,他累计家访留守儿童302人次。每年九月,组织开展“联手关爱 守护天使”主题活动月,对留守、单身家庭、孤残等学生群体加大关怀与帮助力度,并定期邀请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专家开展心理疏导,协调联系相关单位及金融机构为困难学子捐资助学、争取贷款政策,传递真情与鼓励。
履职为民,甘当百姓生活代言人
作为新当选的枝江市人大代表、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委员,杨新陆时刻谨记肩上职责。“我的责任就是为身边群众说话,为百姓办事,不辜负选民的期望。”
他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开展的各项学习、考察及调研,主动参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并针对我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宣传普及不到位、挖掘调查不深入、创新转化效果不够好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宣传挖掘、全面优化保障、坚持创新转化”等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促进全市基层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9月1日开学日,他结合一天的实地调查与电话问询,于当天傍晚在枝江市人大代表监督工作群上以图文并茂形式,反映城区各校上下学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市公安部门主动领办,迅速赴实地调查、上门征求各校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道路“一校一策”方案,完善标识、增加警力,交通不畅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得到治理,该建议办理结果于次日下午即在群内反馈。
由于身处基层教学一线,他在人代会期间所提交的《关于打通微循环破解城区通勤高峰交通拥堵的建议》《关于枝江城区学校门口“定时拥堵”的治“堵”建议》等既接地气,又能深刻表达基层百姓的呼声。闭会期间,他坚持遍访大街小巷,收集社情民意150余条。汇总提出的多条建议得到了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建议的顺利办理落实不仅惠及周边中小学,更惠及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及市民。(通讯员 李绪军 丁俊)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