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枝江:“柑桔代表”助农增收共致富
在枝江市仙女镇,仙气飘飘的桔林里藏着一个村子——向巷村,2014年曾被纳入贫困村,守着桔林难致富。但现如今,它已由多年前出名的“弱村”“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2021年该村实现柑桔销量5万吨,销售额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86万元,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为什么向巷村能发生如此巨变?村民的答案是——他们有一位好代表、好书记,他就是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枝江市人大代表、仙女镇向巷村党支部书记、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柑桔代表”。
既当领头羊,又做孺子牛
2010年,周代年牵头成立了枝江市桔缘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市场直销、品牌营销、优质服务,将附近村子柑桔价格从两毛一斤卖到一块钱,每年柑桔销售量近5万吨,发展3200余名社员,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打响了“桔缘”品牌。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推动向巷村柑桔产业发展,更是解决了附近农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不易与“抱得好果无销路”的焦虑无助。
2018年,面对政府“能人还乡”的号召和村民的期盼,身为党员的周代年毫不犹豫,主动回乡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他用脚步丈量向巷村6.7平方公里的土地,访遍了全村314户人家,带领村两委班子,动员全村党员讨论,提出了“村社合一”的发展思路,决定通过党建引领,采用吸纳果农入社、让村民变股民、人人能分红的新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向巷村314户村民全部入社,入股村民将土地等生产资源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让全体村民平日在合作社打工,年终还有分红。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个个都更好”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部分人富了还不够,全村所有人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富起来、好起来。”周代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代表走访活动中,周代年了解到向巷村贫困户贺友忠因十年前做建筑工时不慎摔伤致残,引起并发症,丧失劳动力,家庭无力担负女儿的大学费用。他主动帮助,为贺友忠家拟定了“务工创收与发展产业并重”的思路,吸纳其入股合作社,安排其妻子到合作社做包装工,每年务工收入可达4万元;在产业发展上,鼓励其开挖了8亩鱼塘,每年收入可达4万元。同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他家的柑桔种植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其柑桔。如今,老贺家每年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58岁的杨作荣,因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父亲身患高血压,母亲是三级肢残,虽已经脱贫但生活压力依然很大。周代年动员他夫妇二人加盟合作社,每年务工收入在4万元以上;他家种植的18亩柑桔,每年被合作社定向收购,收入达到6万多元,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桔缘专业合作社常年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16户务工,自2016年以来支付的薪资报酬就超过70万元。在向巷村,不管是32个脱贫户,还是一般家庭困难户,在周代年的帮助下,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每当谈到周代年,乡亲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叹,并亲昵地称他为“柑桔代表”“爱民代表”!
为百姓谋福利,这个代表才没有白当
今年以来,周代年积极响应宜昌市人大“代表进田头、农民得甜头”号召,认真参加枝江市人大代表“三在三争”“三强一促”等活动,组建了柑桔产业链代表联络站,积极主动联络代表中的“技术大咖”和“管培达人”为桔农提供技术培训,围绕柑桔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将产业发展一线中收集到的新经验、新做法及时编印通俗易懂的“小红书”进行推广,不断延伸柑桔产业链,推动“吉吉村”网红打卡地的发展。产业链延伸的橘子工坊、民宿区、篝火广场、景观木平台、鹊桥、还有儿童活动区、农耕体验区引来游客如云,成为农旅融合的示范。
“现在合作社和村里的底子还没那么强,大伙选我当人大代表,我就得更加努力,让乡亲们过上更舒心更幸福的生活。”周代年坚定的说道。如今,向巷村正在加紧完善配套设施,全力打造开门式乡村游,提升游客舒适感和满意度。“游客来了,乡村游、采摘游火了,收入多了,跟着‘柑桔代表’干,果然错不了!”乡亲们信心倍增,越干越有劲。(通讯员 赵倩、郑光辉)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