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恩施州人大代表焦宪:编织彭家沟村民幸福生活
“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彭家沟村将继续以‘八个一’核心措施推动‘五大振兴’,实现农业智慧化、农民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发展多元化,让彭家沟村变得更富更美更亮更文明,真正成为全省全国的乡村振兴标杆村”。
“我是湖北省第十二届党代表、也是恩施州第九届人大代表、同时更是彭家沟村2111位村民的代表,集三个代表于一身的我有责任让彭家沟村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乡村生活”。
盛夏时节,刚刚开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回到彭家沟村的焦宪,向笔者绘声绘色描述着彭家沟村的美好明天。
彭家沟缘何从“穷沟沟”变成“金窝窝”
彭家沟村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武陵山与大巴山交汇腹地,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十年前,这里半数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十年后的今天,这里黑猪、白柚两大产业年产值破亿,41户村民年收入过百万,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穷沟沟”缘何蜕变成年产值过亿的“金窝窝”?
这个巨变,与集三个代表于一身的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焦宪密不可分。
焦宪,现年46岁,黑瘦精壮,一位地地道道的土家族汉子。焦宪上任村支部书记之初,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特别差,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民风趣地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跑跑书记”,意思就是在他上任后村民们都跑啦。焦宪听到这个外号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更加坚定了改变彭家沟现状的决心。
养猪是彭家沟村的传统,素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古训。焦宪经过调研发现,黑猪肉质细腻、口感好,很有市场前景,于是他家家到户户落,鼓励在家村民养殖黑猪,同时发动村里的党员带头养殖。
“猪价不好,我们兜底收购;猪价涨了,就让老百姓自由选择。”这是焦宪对全村养殖户一直信守的承诺。几年下来,180多户村民全养上了黑猪。
产业规模上来了,“黑猪销售”新问题又来了。
2017年,为帮助村民卖猪,焦宪接到收猪人电话后,高兴地跑到武汉与买家对接,并自掏腰包交了5000元押金。回村后再联系时,“买家”却人间蒸发。他被骗了!
2018年,焦宪带着村委一班人卖猪,在武汉被大雪“围困”五天,绝境中他们的精诚感动客户,终于带回高价订单,全村黑猪销售一空。看到村民数钞票时露出的久违笑容,焦宪却偷偷抹了把泪。
村里老党员感慨地说:“焦书记起早贪黑,为脱贫致富跑产业、为黑猪销售跑销路,真是名副其实的‘跑跑书记’。”
为推动产业发展,该村成立了“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全村养殖户为社员,为村民提供全过程、高质量和免费技术支持、防疫指导和销售服务。如今,该村已连续三年出栏生猪超1.5万头,产值突破1亿元,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养殖户达41户,成为恩施州名副其实的“畜牧第一村”和“恩施黑猪原种保护地”。产业壮大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5年前彭家沟约有400人常年在外务工,如今近300人回村发展。
黑猪产业有了起色,焦宪又开始琢磨彭家沟村产业拓展方案。他从邻近的宣恩县李家河村引进肥力吸收好的白柚品种,自家率先种植,号召党员带头种植,引导村民摸索种植。几年耕耘,全村发展白柚2200亩,白柚成了该村增收的特色小水果。
彭家沟缘何从“臭粪村”变成全省“生态村”
走进彭家沟村,粉墙黛瓦的干栏式特色民居鳞次栉比,蜿蜒静谧的唐崖河倒映出绿树青山。“村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彭家沟村绘就出新时代乡村秀美画卷。五年前的彭家沟却不是这样。
“当我走进彭家沟村,就闻到一股扑鼻的‘清香’”,2017年,时任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焦宪在一次迎检时,听到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彭家沟村。
这个“清香”就是指的猪粪味。这句话让焦宪内心五味杂陈,彭家沟村虽然是养殖大村,但是猪粪成堆臭气冲天。也正是这句话,使他有了改变现状的想法。
如何解决“猪粪味”这个难题?焦宪多次请教专家得知,必须把老式猪圈改造成带有沼气处理的标准猪舍,走“猪+沼+果”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但是,改造猪舍每户成本需要几万元。正在左右为难之时,焦宪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要到咸丰县联学共建党支部。
焦宪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最终促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党支部与彭家沟村党支部结对。很快,兽医局拿出了猪舍改造的最优方案,并为彭家沟村争取到给每户2万元的补贴。
此后,焦宪多方奔走,2018年为彭家沟村争取到省农业农村厅推进实施的粪污资源化合理利用项目,后又争取到省畜牧兽医局粪污资源项目,全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560万元进行“猪+沼+果”立体生态循环种养。
在彭家沟村,一间间现代化的养猪场格外醒目。住“别墅”、吹暖气、勤消毒、定时投喂,这是饲养区内膘肥体壮的“二师兄”们享受的待遇。养殖户每天还可通过实时监控了解“二师兄”的生长状况。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充分肯定了彭家沟村“猪+沼+果”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定位,并为彭家沟村量身定制了“16113”种养模式。目前,全村建起“16113”圈舍150栋,年出栏生猪2.5万头,种植白柚2200亩、白茶350亩、黄桃350亩。一到果树成熟季节,整个村庄满园飘香。
如今,这种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在彭家沟村普及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和铺设的专用田间管网让彭家沟村实现畜禽粪污资源的合理利用。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一件事:养猪大村照样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焦宪说。
彭家沟缘何从“后进村”变成全省“文明村”
十年前,彭家沟村牲畜散养,人畜共居,垃圾污水横流;邻里间为了几根杉树大打出手;兄弟亲朋间为了几分薄土扯皮拉筋;甚至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在这里也很难开展……彭家沟村是唐崖镇有名的脏乱差“后进村”。
“党委政府信任我,村里的百姓信任我,选我当代表,我就是拼尽全力都要让彭家沟美起来、亮起来、和起来。”
焦宪上任后,以“党风正人心齐、民风正社会安、院风正家乡美、学风正人才济、家风正万事兴”的理念,持续开展村庄治理。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联谊会和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自治组织,全面参与村里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事项中,主导产业发展、太阳能路灯安装、项目用地协调等不少问题都是自治组织主动参与协调解决。
针对村民乱泼乱倒,垃圾长期无人管理的现状,焦宪带领村委制订措施,大力治理全村生活垃圾。起初,村民改变不了乱丢、乱倒的习惯。村民在前面丢,包保的党员、干部就在后面捡。
“我们村的村规民约只有短短48个字,但这48个字凝聚的是全体村民对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的共识。同时,我们对村规民约实行积分制管理,张贴‘红黑’榜,推广执行后,我们‘惊喜’发现,村民们的行为习惯真的在潜移默化的改变。”
村民官辉的家在村主干道边,外来车辆不好停车,他便将家里的烤烟房拆除,拿出土地供村里无偿使用,建起一个有10个车位的公共停车场,“团转”的村民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村里依照积分给他评选了“十星级文明户”。
2020年,焦宪获知有政策资金可以修文化广场,他便连续10多天到县城蹲守,终于“跑”来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如今文体广场修好了,花果庭院建起来了,村子颜值提升了。
一位外地游客到访后情不自禁感慨:可以与欧洲一些国家的美丽乡村媲美了,真是名副其实的省级文明村!
彭家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来,彭家沟村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生态村、全省文明村、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恩施州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景。(咸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张昕 倪园钦)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