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咸宁市人大代表章晓建:创业致富不忘本,尽心履职为人民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2-05-10 17:01   [收藏] [打印] [关闭]

“把通山麻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我最为自豪的一件事,也是我作为人大代表所应尽的义务。”咸宁市人大代表、通山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章晓建这样说。

艰辛创业,传统麻饼火起来

章晓建是通山县大畈镇矮山村人。矮山村是移民后靠村,后面是高山,前临富水河,水陆交通不便。“有女不嫁板桥郎”,说的是矮山对面的板桥湾,板桥湾的穷困可想而知。而矮山与板桥隔河相望,连板桥人也瞧不起矮山人,可见章晓建出生成长的矮山生存环境之恶劣。

由于家庭困难,章晓建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1995年夏,怀揣伯娘资助的180元,章晓建搭上南下火车去了广东。为了生计,章晓建睡地板、扛水泥袋、拉板车,四处求人托人找工作,居无定所,飘泊落荒,吃尽了苦头,最终在广东韶关进出口家私厂找了份工作。打了两年工后,有了一些积蓄的他购买了一些月饼盒,让哥哥做广式月饼,包装之后进行销售。由于制作手艺和包装上了档次,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尝到做生意甜头的章晓建,于1997年回到通山,在九宫山开了家土特产店,并在县城租赁门店生产大畈麻饼。兄弟二人起早贪黑,勤勤恳恳用心做月饼,客户的订单再小,他也不嫌麻烦亲自送到客户手中,产品的品质慢慢地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产品销路打开了,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2014年起,章晓建兄弟俩陆续投入3800万元,征用板桥村核电路旁50亩水塘和茅林,建起“通山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从2017年起,公司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阳春园麻饼深受用户和饮食行业专家的好评,先后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第21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几十种荣誉。

富不忘本,带动乡亲齐致富

从小经历贫寒生活的章晓建在致富之后,并没有忘记家乡那些贫困的乡亲们。当初在县城做麻饼的时候,他就有意采购乡亲们家里的芝麻、茶油等作原料,帮忙乡亲们增加收入。在板桥村创办阳春园公司后,他也是选择聘用周边村民到公司务工。这些人里面,有29户脱贫户,300个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他们都能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孩子上学,又不误农活,用工十分灵活。2017年来,章晓建每年为当地务工村民增加收入600万元。而且,通过产品开发,拓展品牌优势,打开了当地百姓的农产品种植销售渠道。他们种的芝麻、山茶油、菜籽油卖给公司,光这一项,每年为村民群众增收500万元以上。每年中秋节月饼销售旺季到来之前,到公司上班的员工达到300人,月工资平均3000元以上。职工徐美英是邻村人,在公司干得最长,她家三个女儿都在上学,老公有严重的高血压病,曾是个贫困户。通过在公司上班,一年收入三四万元,成为她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彻底改变了家庭贫困面貌,2018年拆掉了原先的破旧瓦屋,在镇街上建起了三层楼房。

章晓建善待员工,那是有口皆碑。公司员工最为感激的是章晓建的人性化用工方式和亲情化的公司管理。在章晓建公司上班时间可以灵活机动,你可以抽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可以带孩子来食堂就餐,家里忙时可请假,闲时可打短工,连智障人士也能安排上打扫清洁卫生的活,还可以把自己和亲戚家的农产品卖给公司。章晓建的公司是仿古建筑,他把二三楼打造成手工食品生产体验馆,依托富水湖和隐水洞旅游资源优势,让当地群众一道走上农旅融合之路,乡村振兴之路。章晓建说:“我的企业不怕亏损,我想的是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我做的是品牌,同时也是情怀!”

在章晓建带动下,板桥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促成了南岸荒山土地流转,种上了万亩油茶,拓展了林地养鸡、食用菌种植等产业,还带动芝麻种植户年增收600余万元。年收购桂花11吨,使种桂花的村民增收300万余元。

积极履职,当好代表为人民

2021年11月当选咸宁市人大代表后,章晓建更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此,他的日常工作又多了一份内容,那就是更加注重听取周围群众的心声,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他经常在公司周边走村串户,收集他们对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意见建议。

2022年1月,章晓建参加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在认真汇总整理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体系,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等建议,迅速转化了角色,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

“当好代表为人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尽心履职。”章晓建表示,“以后我会更多地关注乡村振兴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问题,多提合理化的意见建议,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作者: 孔帆升 倪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