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聂红丽:让柑橘种植插上科技“翅膀”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4-12-16 10:29   [收藏] [打印] [关闭]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走进夷陵区龙泉镇雷家贩村,成片成片的柑橘让人垂涎欲滴。说起这些“致富橘”,就不得不提到市人大代表聂红丽,她十多年潜心专注柑橘技术研发,以智慧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点亮广大橘农增收致富的希望之光。

品种改良:助力产业出“新宠”

湖北柑橘产业曾一度面临树龄老化、品质下降、病虫害时发等问题,柑橘品改迫在眉睫。为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聂红丽苦心研究适合湖北产区良繁技术,其间,她愈发体会到现代农业提速的关键在于科技助力。于是,她鼓起勇气,主动上门找到柑橘技术界的泰斗——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邓院长被她的真诚和毅力所感动,便收下这名半路出家的学生。就这样,聂红丽踏上了“科技兴农”的漫漫征途。

她坚持走“产、学、研”深度融合道路,组建“1位院士+2位‘长江学者’+1位国家育种专家+多位岗位科学家”科研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长期保持紧密合作,率先将良繁技术从1.0升级到3.0,推动全市柑橘品种改良,成功摸索出“毁园重建、大苗上山、绿色栽培”三种模式。以点扩面推广柑橘高接换种技术,实现当年扩冠,二年挂果,三年收益,四年丰产。

助农增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人大代表是群众的“代言人”,自己发展产业荷包鼓了,乡亲们却还不富裕,这让聂红丽很是揪心。为此,她牵头成立全省首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她先后邀请专家教授为橘农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00余场5000多人次,利用公众号线上发布柑橘种植技术指南,提供线上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大家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龙泉镇雷家畈村橘农赵祖焱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家中种有80亩柑橘,前些年由于品种老化,果子卖不出好价钱,让他一度准备放弃种植,聂红丽得知情况后,主动对他进行技术帮扶,帮他改良柑橘品种。眼看形势在慢慢变好,赵组焱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们现在园子里主要种的是有大分4号、鸡尾葡萄柚等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一年亩产增收1400元。”赵组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聂红丽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3000户左右家庭就业。每年的柑橘管理、采摘季,她都聘请大量村民务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兼顾家庭。“我在这里帮红丽姐的橘园除草、杀虫、修枝,采摘桔子,做一天有一百多块钱,按天结算,贴补家用。”基地务工人员雷文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乡亲们通过柑橘产业发家致富,日子越来越好,聂红丽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科技突围:引领产业“华丽转身”

“与柑橘相伴、与橘农为伍、与科技博弈”是聂红丽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让自己的建言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她多次走访柑橘产区,听取橘农的呼声,与农业专家探讨商议柑橘品改的长远规划,提出《关于将宜昌本地优质柑橘种苗供应纳入我市政府采购服务》的建议,得到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经过多年科研,聂红丽筛选出适宜我省主栽品种3个、花色品种2个,以柑橘新品种苗木的销售和跟进技术指导来拉动整个产业,构建果品产销与服务联盟体系,助力宜昌完成高标准建园2万亩,带动湖北品改10万亩,辐射全国橘园30万亩。与此同时,聂红丽牵头成立了湖北省柑橘自然科技资源库并通过专家论证,资源库目前引进柑橘原种3个,收集柑橘品种92个,储备柑橘新品种、新材料1000余份。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保护品种知识产权,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推进柑橘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人大代表,聂红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目前农村老龄化严重,许多年轻人都留在了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农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很多都不愿意回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她把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技能人才回乡发展作为今后履职的主要方向。

聂红丽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始终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助力柑橘产业走出绿色、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赵衎)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