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张泽旭:让神农溪畔的“花儿”更灿烂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1-02 10:27   [收藏] [打印] [关闭]

“孩子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一棵棵幼苗,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从教26年的巴东县人大代表、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泽旭感悟颇深。

29年前,张泽旭从沙市教育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原罗坪移民希望小学,罗溪坝小学任教。

面对乡村小学简陋的校舍,学生就餐没有食堂等诸多问题,张泽旭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尽己所能改变乡村学校的面貌,改变大山里孩子们的命运?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途径。同样是从大山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张泽旭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追逐,在担任罗溪坝小学校长时,他曾四处“化缘”,在各级领导和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罗溪坝小学建起了标准化食堂、科教楼、学生宿舍、公共厕所、灯光球场,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们更加充满工作和学习的活力。

2021年,张泽旭当选为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次年,担任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从人民教师到人大代表,张泽旭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更加主动担当作为,以教育专业优势赋能代表履职,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建言献策,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位于神农溪畔,百年老校,全镇基础教育“教联体”核心学校,数万名大山里的孩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建功立业。作为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的县人大代表,张泽旭关注着这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夏天,孩子们“闷”在教室里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寒风飞舞在校园,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阴暗天气,教室里的白炽灯散发着刺眼的光,产生眩光和反光,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导致视觉疲劳,诱发近视。而学校又无力改变,张泽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学校是孩子的学校,孩子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们的需求和渴望,理应是我们每一名教职员工努力的方向。”张泽旭表示。

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张泽旭用了近40分钟的发言时间,向讨论团的代表和列席人员阐述教室夏热冬冷和白炽灯有害学生视力的现状,并积极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立项,推动乡村学校安装防近视护眼灯和“高山取暖、低山纳凉”项目。

在张泽旭等县人大代表的积极呼吁下,县人民政府将中小学校护眼设施建设项目和“冬暖夏凉·温情教室”工程纳入民生实事。

2024年8月,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迎来了暖心时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3万元,30间教室统一安装了护眼灯和空调,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1500多名学生享受到了民生实事带来的温暖。

“能够当选县人大代表,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张泽旭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多倾听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心声,认真履行职责,为推动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铺路,是张泽旭矢志不渝的追求。有人调侃:“张校长是一名在办公室坐不住的校长。”几乎每天他都“泡”在教学一线,早上第一个走进校园,下班最后一个离开校园,不是在教室里听课,就是在和老师们探讨和交流,一学年下来,他听课评课的次数达到121节。尤其是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他更是每天都要带领教务处的老师对其进行听课评课,并悉心教导。

今年上半年,学校青年教师王丹丹参加全州开展的“硒都石榴红”课例展评活动。张泽旭亲自辅导,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在张泽旭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王丹丹的课例《中华民族一家亲》获得了州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百姓普遍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培养更优秀的孩子没有终点。”张泽旭认为。

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作为全镇基础教育“教联体”核心学校,在张泽旭的带领下,学校充分发挥“教联体”主阵地的作用,与成员学校建立“青蓝工程”师徒关系,签订责任承诺书,共同交流、共同进步。联合举办教学“大比武”活动,涵盖所有教学课程,老、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各施所长,多层面、全方位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

作为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县人大代表,他致力于打造清廉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和美校园建设,努力推动并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办有温度的学校,让学生开心、家长安心、教师舒心。他将积极建言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化强师工程,推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优质均衡水平;抓好“清廉校园”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希望在未来的履职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把代表职责和使命记在心上,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多汇‘金点子’,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张泽旭表示。(涂启亮 黄华 阙晋伟)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