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沈艳芬:把论文写进泥土的芬芳里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扎根泥土,以躬身实践的火种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农科院院长、“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艳芬,便是这样一粒播撒希望的“种子”。她将三十载光阴化作笔尖的墨迹,以马铃薯为纸、以田垄为砚,在鄂西山乡书写“把论文写进泥土里”的奋斗答卷。
坚定理想信念,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笃定前行。沈艳芬怀揣着推动恩施农业发展的坚定理想,将目光聚焦于马铃薯产业,多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带领团队选育出18个马铃薯系列和南中系列新品种,其中“鄂马铃薯10号”成为山区当家优质鲜薯品种,“鄂马铃薯14”淀粉含量超过18%成为湖北第一个优质加工新品种,助力“恩施土豆”品牌价值突破超95亿元。作为党员干部应向她学习,在工作中明确目标,将个人理想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以人民的幸福为奋斗宗旨,用坚定的信念激发内心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等伟大事业中,勇挑重担,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
坚持艰苦奋斗,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韧勇毅拼搏。沈艳芬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艰辛,从品种培育到技术推广,每一步都饱含汗水。面对科研难题与资源限制,她从未动摇,四处调研、学习先进技术,积极寻求突破。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并肩劳作,不惧烈日风雨,不畏困难挫折。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她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榜样,主动投身艰苦环境,到农村、到基层,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面对困难,要拿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决心,不怕吃苦受累,用实干苦干的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激活发展的“动力引擎”。
坚守初心不变,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默默奉献。沈艳芬始终坚守为农服务的初心,一心只为让恩施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农民增收致富。她不为名利,7年提交50余条涉农建议,每一条都包含着她对农业的热爱和农民的关怀,她建立了20余个种薯和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构建了山区脱毒种薯生产模式,累计带动2000余农户年均增收,20余家企业实现增效。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淡泊名利,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田垄间的耕作痕,沈艳芬用三十载光阴证明,真正的奋斗,是把论文写进泥土的芬芳里,是把初心熔铸在百姓的笑纹中。当更多党员干部接过她手中的火炬,点燃的不只是个人理想,更应是整个时代对“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守,对“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承诺,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必将在薪火相传中铺展成时代的璀璨星河。(谭平 潘浩 周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