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张玲:法律援助路上的代表担当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14 11:28   [收藏] [打印] [关闭]

“老百姓不容易,心意到了就行,对法律援助工作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这句婉拒受援群众欲制作锦旗感谢的话语,这句朴实的承诺,出自十堰市人大代表、丹江口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张玲。扎根基层14年,她以专业之力捍卫弱势群体权益,以代表之责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在法治与民生交织的画卷上留下鲜明印记。

扎根基层:法援惠民的“摆渡人”

张玲的日常工作场所是丹江口市法律援助中心的一方工位,但她的足迹早已遍布城乡角落。面对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她坚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原则,累计指派案件办理5000余件,接待群众咨询10000余人次。

破局工亡纠纷。2022年4月,阳新县农民工伍某在十淅高速工地突发疾病死亡,家属与企业因赔偿分歧激烈对峙。张玲连续多日奔波于工地、调解室和宾馆,以法理与温情双线疏导,最终促成55万元赔偿协议,避免群体性事件升级。

积极实施“无证便民”。针对困难群众举证难问题,按照司法部的相关要求,她积极实施法律援助告知承诺制,及时为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手续,申请人只需签署诚信承诺书即可免去经济证明的繁琐程序。居民马某因劳动争议申请援助时感慨:“一张承诺书省去半月奔波,法律终于不再遥不可及!”

代表履职:民声民意的“扩音器”

当选人大代表后,张玲将法律实践与民生痛点深度结合,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流域治理的谏言者。2024年十堰市两会期间,她提交《关于全面支持丹江口水库环库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直指库区农业污染、生态脆弱等痛点,呼吁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公益诉讼的监督者。参与武当山特区回龙观、关帝庙、玉虚宫三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回头看”,她实地跟进监督检察建议落实效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治理长治长效。

创新治理:绣花功夫的“践行者”

张玲的履职清单上,既有宏大议题,也有“微治理”实践。

打通民生“末梢”。针对群众反映的“证明多、审批慢”问题,她推动法律援助流程再造,将经济核查从“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申请审批时限压缩60%。

筑牢社区“防线”。深入城乡接合部调研时,她发现“三无”小区管网堵塞、道路破损等问题,联动住建部门将杨湾居民点13条巷道改造纳入民生工程,惠及3000余户居民。

初心如磐:法治星火的“守护者”

荣誉等身,张玲却始终清醒:“人大代表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14年来,她婉拒受援人制作的锦旗20余面,却将“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十堰市优秀公益律师”等称号化为动力。正如她在调解笔记中所写:“正义的实现,从来不在法条之中,而在每一起个案的温度里。”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是张玲的座右铭,亦是她作为法律工作者与人大代表的双重担当。

如今,在丹江口水库的碧波之畔,在武当古建的飞檐之下,在社区巷道的改造现场,张玲的身影仍活跃在需要法律阳光的角落。她用专业与热忱证明司法的温度,终将融化为民生的暖流;代表的使命,永远扎根于泥土的芬芳。(潘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