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郑礼彬: 大山深处的非遗“守护人”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18 11:24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日,五峰首个由个人投资修建的非遗特色乡村民俗博物馆——湘鄂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馆长、县人大代表郑礼彬,十年始终坚守初心,保持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为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走进湘鄂边民俗博物馆,“两馆四坊”的格局令人眼前一亮。150平方米的空间内,三大主题展厅各有侧重。民俗文化厅的千余件老物件构成“立体民俗史”,完整呈现湘鄂边百姓的生活智慧;仁和坪抗战馆通过实物与史料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非遗体验厅里,土家起酥饼、顶榨菜籽油等技艺的互动体验,能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湘鄂边文化的独特魅力。

仁和坪镇是民俗文化的特色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无数祖辈心血成果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下乡村社会的文化底蕴。郑礼彬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从小在仁和坪镇升子坪村长大,长期受到民间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对此有着深厚的情感。谈到馆内的千余件藏品,郑礼彬如数家珍,十几年来,收藏品从最初的几件,慢慢攒成了如今的上千件,每一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

郑礼彬不仅是一名收藏家,更五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郑礼彬说。

工作中,郑礼彬把履行代表职责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认真撰写建议,在一次代表走访中,有群众找他反映:“松树坡至简家坪路段共6公里,还关系到300余户农户的出行与生产生活,同时还承担着松树坡至简家坪部分村民的出行任务,但该路段2016年硬化,由于道路狭窄,路面损坏严重,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兴起,已无法承受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给村民日常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

郑礼彬通过多次实地走访,结合沿线的旅游资源发展,提出了关于《关于解决升子坪村(松树坡)至枫香坪村(简家坪)旅游线路提档升级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县政府和交通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多年来他把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相关建议带到两会,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让非遗更好地从历史中走出来,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2022年以来,民俗博物馆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5000多人,带动周边十多户农户就业创收,被五峰融媒、三峡广电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已成为五峰全域旅游的亮点。

郑礼彬利用十年的时间留住了乡愁,建成湘鄂边民俗博物馆,但并没因此停下脚步,而是选择免费开放民俗博物馆,继续把民俗文化和非遗技艺推出去。围绕顶榨菜籽油、土家柴火酥饼、传统固态酿酒、古法造纸等工艺,打造出了集乡村旅游、农副产品销售、特色美食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利用越来越便捷的物流寄递体系和电商网络,把土家酥饼等特色产品远销到广州、北京、江苏等地,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简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