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高华荣:以实干为笔绘就建国村“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新图景
田埂间挥洒汗水,产业里探索新路。宜昌市人大代表高华荣以实干担当,在当阳市河溶镇建国村的沃土上,带领乡亲们铺就了一条产业兴、腰包鼓、人心暖的振兴之路。
从“温饱田”到“致富棚”的产业转型
走进河溶镇建国村,一座座蔬菜大棚如翡翠般整齐排列,高华荣正和社员们穿梭在田垄间,忙着打理鲜嫩的果蔬。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们或外出务工谋生,或守着薄田种植传统粮食,“辛苦一年只够温饱”。目睹乡亲们的困境,2010年,在外经商的高华荣毅然放弃稳定收益,带着“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增收”的信念返乡创业。
“粮食能填肚子,却填不鼓腰包。”高华荣深知产业转型是关键,“我琢磨着搞‘农超对接’,让北山、百姓这些超市直接对接田间,乡亲们种啥销啥,收入才能稳得住。”说干就干,她牵头成立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艰难的创业路。缺资金,她四处奔走借贷;缺土地,她挨家挨户做工作推动流转;缺技术,她对接省、市农业专家,引进甜玉米、铁甘蓝等优质品种。2018年初,合作社取得“莫家湖”商标注册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打通了商超对接渠道和十堰、武汉等多地的销售市场。2019年,合作社年销售蔬菜突破3500吨,网络辐射周边蔬菜种植户2000多户。
合作社的红火收益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乡亲加入。如今社员已达58户,辐射周边多个村庄,不少外出务工者也返乡跟着干。河溶镇民耀村种植大户许丽亚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不定,跟着高总返乡种蔬菜,她免费提供种子、手把手教技术。现在我种了200亩地,年收入能有50万元,日子踏实又红火!”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建国村的蔬菜产业一步步壮大,不仅圆了创业青年的梦,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一人富”到“众人兴”的民生答卷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高华荣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心里,带动乡亲增收不仅是责任,更是本分。合作社社员余红梅笑着算起收入账:“平常在这儿育种、插苗、采摘,一年能挣三万多元。天热时就干半天活,既能挣钱又能顾上家,比外出打工舒心多啦!”。
为帮贫困户拔掉“穷根”,高华荣坚持“授人以渔”。在村“两委”协调下,合作社与建国村90余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合同,定期邀请镇农业服务中心专家来村开展种植技术、电商运营等培训,手把手教技能、传经验,让村民从“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脱贫奔小康的热情越来越高。
危难时刻更见担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高华荣急群众之所急,在镇政府协助下第一时间办好通行证,严格做好防护的同时,组织社员加班加点采摘蔬菜。那段时间,合作社累计向宜昌各大超市、三峡物流园供应蔬菜 1297.35 吨,向宜昌城区捐赠300吨,向当阳市、河溶镇等重点单位捐赠100余吨,用新鲜蔬菜筑牢民生保障线。她还带领合作社向武汉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向河溶镇捐赠口罩 2万余个。这份担当让她在2021年1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农民”。
从“产业旺”到“乡村美”的全面振兴
“不光要让乡亲们腰包鼓,精神生活也要富起来。”作为人大代表,高华荣把乡村治理和文化振兴扛在肩上。她常说:“搞点采摘活动、文艺表演,既能丰富生活,又能宣传家乡,吸引着外人来观光消费,乡亲们才能更富。”
2023年,她带领合作社姐妹成功举办河溶镇首届莫家湖果蔬采摘文化节,现场人声鼎沸,文艺汇演中的歌曲、舞蹈、曲艺等赢得阵阵喝彩;2025年4月的第三届文化节更上层楼,吸引 3000余名观众到场,520名演员献上38个精彩节目,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文化 IP”。如今,采摘文化节已成为助销农产品、丰富群众生活、推介河溶镇的重要平台。同时响应当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召,她牵头成立“爱在莫家湖志愿服务队”,带领乡亲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让建国村越变越整洁、越变越宜居。
十余载深耕沃野,高华荣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从返乡创业拓荒田,到带领千亩菜园结硕果;从帮扶贫困户摘穷帽,到疫情中筑牢“菜篮子”防线;从培育产业引擎,到点亮乡村文化底色,她以人大代表的担当,让蔬菜大棚结出 “致富果”。如今的建国村,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高华荣仍在田埂间步履不停,用初心与坚守,继续铺就乡村振兴的幸福路。(金山、严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