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汪光辉:“光”照民生路 “辉”映履职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29 16:12   [收藏] [打印] [关闭]

在鄂陕交界的山村里,有这样一束“光”:它穿透隧道的黑暗,照亮群众出行的坦途;它驱散治理的迷雾,凝聚起乡村蝶变的合力;它点亮产业的星火,温暖着乡亲们的致富梦。这束光,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人大代表汪光辉——一位把 “代表”二字刻进初心,用“光”的温度丈量民生,以“辉”的明亮映照担当的基层代言人。

一束“安全光”:照亮群众出行路

“驾车进隧道就像闯进黑窟窿,远光灯照出去也是一片模糊”“带娃过隧道,手心攥得全是汗”……群众的呼声,是汪光辉心头最沉的牵挂。G242甘钦线的朱家垭、过山垭隧道,连着6个乡镇8万多人的生计路,却因无照明成了出行“风险带”。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代表该追的‘光’。”汪光辉迅速组织代表联络站的同事开展实地调研:在隧道出入口蹲点记录车流高峰、细致观察不同时段光照条件,走村入户收集村民具体诉求,最终形成《关于在刘家湾村朱家垭、过山垭隧道安装照明灯的建议》。

这份浸透着民生温度的建议,很快被列为人大重点督办件。她全程跟进办理进度,以“群众急盼的事等不得”的执着,推动相关部门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最终实现16座隧道同步装上“安全灯”。如今,车灯驶过亮如白昼的隧道,村民总说:“这光,是汪代表揣着民心焐热的。”

一抹“民情辉”:焕活乡间幸福景

“山水再好,堆着垃圾也留不住人。”外地游客的一句感慨,深深触动了汪光辉。彼时的丁家湾,虽有绿水绕村、青山环抱,却被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的景象遮了灵气。“要让村子亮起来,先得让治理的光照进群众心里。”她下定决心要啃下的“硬骨头”。

她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把42场院落会开在晒谷场、屋檐下,认真倾听村民“垃圾没处去”的吐槽,记录乡亲“村子干净些”的期盼。一本本写满民情的笔记,成了破解治理困局的“光源”。结合村里实际反复琢磨后,“垃圾分类” 方案新鲜出炉,可村民却犯了嘀咕:“分来分去多麻烦?”

为推动政策落地,汪光辉创新“板凳课堂”宣讲模式,挨家挨户示范,用方言土语拆解分类标准。20多场宣讲下来,分类桶渐渐成了农家院的“新摆设”,堆肥房慢慢变作村里的“绿色银行”。

面对长效管护难题,汪光辉提出“农户包保+积分监督” 建议,推动村委会划分房前屋后责任区,将环境卫生考评纳入积分清单。在她的推动下,村联合社推出“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可凭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孙家湾村李大姐笑盈盈地说:“现在不是干部催着干,是咱自己想争‘光辉’!”群众参与率从30%跃升至85%,昔日“空壳村”更靠联合社分红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如今走在丁家湾,道旁不见垃圾,院里花果飘香。王大爷望着整洁的上湖路感叹:“这变化,是汪代表把大家的心聚到了一块儿,才照得村子这么亮堂!”

一团“产业火”:点燃振兴新希望

“人大代表的脚印,得踩在乡亲们的致富路上。”汪光辉常说,丁家湾的绿水青山,本就该是照亮好日子的“阳光”。她的履职轨迹上,每一笔都连着产业的根——从果园的泥土里,从腌菜缸的酱香中,从厂房的机器声里,生长出乡村振兴的希望。

深知“无产业则无根基”,汪光辉走遍全村摸底资源,将70亩冬桃、287亩脆李等果园基地与闲置土地整合,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从“零散化”转向“规模化”。她带着村民跑市场、学技术,邀请农业专家开设“田间小灶”,让荒坡结出“金果子”。如今,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果香里飘着“阳光产业”的甜。

农家手艺能变成“聚宝盆”?汪光辉瞄准村里闲置劳动力,盘算让留守妇女、老人靠手艺增收的路子。她带领代表小组挨家动员参与农产品加工,请来老手艺人办起“手艺课堂”,传授豆豉、红薯粉、豆腐乳制作技艺。为解销售难题,她将“代表联络站”变成“销售服务站”,跑县城商超、开直播带货。如今,丁家湾的这些农产走出山坳,零散手艺成了抱团发展的“富民产业”。

产业要旺,得引“活水”。她三赴外地,主动寻访乡贤 ——同时也是县人大代表的操世权,拿出“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的方案:“回村办厂,咱用2%集体股份换乡亲们的饭碗。”从协调厂房用地到跟进生产线调试,她全程奔走,终于让压铸厂的机器在村里转了起来。3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薪最高达6000元,产品远销江浙,村集体每年再添10万元收入。

汪光辉的履职路,恰如其名:“光”是俯身听民声的温度,穿透民生痛点;“辉”是聚力办实事的亮度,映照治理成效。从隧道里的一盏灯,到果园里的一缕光,从农家院的酱菜香,到厂房里的机器声,她把人大代表的担当,化作照亮民心的光、温暖乡土的辉。

这束光,或许不耀眼,却始终亮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份辉,或许不炽热,却早已融进乡村振兴的底色里。正如山村里流传的那句话:“有汪代表在,咱的日子就像走在阳光下,亮堂,暖和。”(周勇、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