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张永明: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实干诠释担当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十堰市人大代表、竹山县城关镇农技中心主任张永明始终铭记于心的一句话。五年间,他的脚步印满竹山的茶山与田埂,笔记本里记满茶农的诉求、村民的期盼,用一次次俯身倾听、一回回奔走协调,把“代表”二字写在了为民实干的答卷上。
从“心里没底”到“调研破题”,他在实地走访中找准为民方向
刚当选人大代表那年,张永明捧着代表证坦言“心里没底”:“怕自己不懂政策、找不准问题,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但多年扎根农业系统的经历告诉他:“干工作不能空想,当代表更得接地气。”于是,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基层,用走访调研破解“履职迷茫”。
茶园升级改造,是他履职路上的“启蒙课”。走访全县16个乡镇茶园时,他见过六七十岁老茶农扛着百斤肥料爬陡坡,茶青因山路不通捂坏变质,干旱天茶农一桶桶挑水浇地……这些场景像石头压在他心上。接下来的两个月,他成了17家茶场、合作社的“常客”,和百余名茶农坐在田埂拉家常,把“路不通、缺水浇、机器进不来”的难题逐条记下。写建议时,他对着笔记反复琢磨,修改7稿后形成《关于推进竹山县茶园宜机化建设的建议》,又多次对接农业、财政部门,用调研数据争取支持。
最终,县里投入1900万元实施茶园改造。如今再去茶山,茶农们笑着说:“张代表,现在施肥、运茶都省事了,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看着茶农脸上的笑容,张永明心里的“没底”变成了“有方向”——原来履职的答案,就藏在脚下的泥土里。
从“群众小事”到“民生大事”,他在奔走协调中践行为民承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是张永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春天,县人大组织“代表行动”,在城关镇园艺场村走访时,几位村民围着他诉苦:“张代表,咱村没路灯,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孩子下晚自习得打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的,揪心啊!”
那晚,他翻来覆去没睡着。第二天一早,他揣着笔记本和卷尺往村里赶,沿主干道、小巷一步步量,在本子上画满“需装灯”的记号。拿着调研材料去县直部门咨询,难题却来了:县里没专项预算,部门职责也分不清。有人劝他“别较真”,可他想起村民期盼的眼神,咬着牙继续跑。
最终,太阳能路灯项目落地,不插电、不布线,省钱又实用。安装那天,村民自发帮忙,村民陈大娘拉着他的手说:“灯一亮,我们心里也亮堂!”张永明忽然懂了:所谓“民生大事”,不过是把群众“小事”放在心上,一件件办实。
从“经验判断”到“专业建言”,他在专业精进中夯实为民根基
“提建议不能只凭热情,得靠事实和专业。” 参与《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时,张永明更坚定了这点。草案里“逐步减少农膜用量”的条款,让他犯了嘀咕:“竹山是山区,玉米育苗、高山蔬菜保温都离不开农膜,‘减少用量’不切实际!”
带着疑问,他又往村里跑。在擂鼓镇红岩村,种植大户刘师傅拉着他看地膜:“不是我们不想环保,可降解地膜一斤比普通的贵3倍,一亩地要多花好几十元,我们小农户扛不住。”这话点醒了他:问题不在“减用量”,而在“选好膜、会用膜”。
之后,他走访十多家合作社调研情况,请教省农科院5位专家,对比3种地膜的成本、降解率,整理出调研材料。立法座谈会上,他不仅建议“删除‘逐步减少农膜用量’相关表述”,还介绍了“推广可降解地膜+开展科学培训”的方案。因为材料扎实、建议接地气,他的意见最终被写入条例。
五年履职路,张永明的笔记本换了3本,上面记着16件代表建议的修改过程,写着20多次调研视察的见闻。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沉甸甸的付出与坚守。
“脚下沾的泥越多,离群众就越近;肩上扛的责越实,履职就越有分量。”张永明说,只要群众还需要他,他就会继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基层续写人大代表的为民故事。(赵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