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十万代表共答民生题——湖北省人大代表行动综述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2-12-15 18:25   [收藏] [打印] [关闭]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自2017年开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连续6年组织10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广泛开展“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活动(以下简称代表行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基层贯彻落实,推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破题——探索代表履职新模式

一是主动求变。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职务不只是“会议职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大。习近平指出,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闭会期间,如何有效把人大代表组织动员起来?如何深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人大常委会既当“出题人”,又当“答题人”,从省委工作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出发,紧密结合人大的职能与特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找到了一条破题之路。2017年4月,聚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这个重大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引导、组织和动员10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上下联动在同一时间、聚焦同一主题,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需求,吹响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代言的集结号。一年来代表行动进展顺利,硕果累累,10万余名代表当先锋、作表率,架桥梁、当纽带,走访贫困群众19.6万户,提出并转办交办建议3.21万条,推动解决了医疗、教育、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突出问题,为服务省委中心工作、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是持续发力。五级代表一起行动,打破了过去一级人大、一级代表活动的模式,为代表履职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从整体上提升了代表的价值。“联系群众”找到了新支点,“服务群众”创建了新平台,“代表群众”丰富了新内涵。2018年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在认真总结代表行动的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对代表行动再聚焦、再深化。随后连续两年持续深化“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这个主题,2018年组织开展“四看”活动,即看收集问题的整改是否到位、看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是否落实、看政府部门是否作为、看人大代表作风是否务实。2019年组织“回头看”活动,对2015年以来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重点看脱贫人口在现行标准下是否达到稳定脱贫,有没有“水分”,是否可持续,有没有“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问题。2020年聚焦“疫后重振”,组织代表为全力打好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汇聚起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2021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从群众视角和市场主体视角,发现解决影响营商环境和制约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助力打造群众满意的营商环境。2022年以“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为主题,开展“小灵快”的活动,以“小切口”解决群众“大民生”。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上演连续剧,形成大合唱,促进党中央和省委重要部署落实落地,代表行动整体上了一个大台阶。闭会期间如此规模的五级代表统一行动,在人大代表工作中具有探索性。各级代表在代表行动中找到了兴奋点、积极主动到代表小组报到、参加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体现了人大的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基层代表讲了四个“从未有过”,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从未有过的责任感、从未有过的紧迫感、从未有过的荣誉感。

三是高位推进。将代表行动纳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重点工作安排,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谋篇布局、统筹推进。明确一名常委会副主任分管,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人。主任会议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基层联系点、包保企业等,深入基层单位和困难群众,检查督导代表行动开展情况,引导五级人大代表全员参与。专门委员会将代表行动纳入工作日程,推动代表行动“进调研方案”“进调研内容”“进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成立代表行动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组织召开全省代表行动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电视“代表问效”等方式,对活动主题、内容进行聚焦和深化。加强代表行动宣传,讲好人大故事、民主故事、代表故事,构建“报刊有文、电视有影、网络有声”立体宣传态势,激发代表履职动力和代表工作活力。新华社、学习强国、《法治日报》《湖北日报》连续刊发多篇文章,湖北电视台开设“人大聚焦·代表行动”专栏,同时推送短视频、海报、H5、VLOG等新媒体作品,提升人民群众对活动的知晓率、参与度。

联动——形成工作大合唱

一是聚焦“规定动作”。全省各级人大一盘棋,以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主题作为共同主题,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共同打造湖北人大代表行动的金字招牌。围绕群众解难、企业纾困、基层赋能、社会风险排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始终突出人大特色,从人大能干的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架起党和群众连心桥。

二是探索“自选动作”。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市县乡人大结合实际自选主题,积极探索“自选动作”,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以“小切口”融入“大主题”、以“小灵快”撬动“大民生”。武汉市开展“三进”,推动人大代表进企业、进社区、进选举单位;宜昌市开展“三在三争”,引导代表在选区(选举单位)、在代表工作平台、在本职岗位一线,争当“三个表率”;襄阳市围绕“五城共建”,黄石市、仙桃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等热点组织开展活动,代表行动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生动局面。武汉市武昌区“代表直通车”、襄阳市襄州区“听听选民说说话、为民办成一件事”、宜昌市西陵区“选区是我家、我要常回家”、宣恩县“用脚步丈量城市、走出美丽街巷”等特色品牌不断涌现,代表行动品牌进一步叫响。

三是构建“齐抓共管”。构建全省四级人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格局,省人大常委会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指导,加强宣传和经验推广;市州人大对本行政区活动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县级人大是主体,负责具体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处理代表建议;乡镇(街道)人大抓好活动的具体实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适逢全国人大重视支持乡镇人大建设,专设乡镇人大(街道)办公室,配备了人大主席、副主席等专职干部,对乡镇一级代表活动经费和履职补贴进行了量化,解决了基层人大有人、有钱干活的问题,为代表行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地构建党委重视、齐抓共管的格局,党委高度重视代表行动,把代表行动作为完善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鄂州市委书记对代表行动提出明确要求,对新闻报道作出批示;洪湖市、建始县等地市(县)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代表行动方案。十堰市张湾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联合召开“助力乡村振兴、深化代表行动”现场推进会,区“四大家”领导中的人大代表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代表行动,构建了区委领导、区人大组织、代表工委牵头、乡镇(街道)人大协同、政府职能部门配合、五级代表全员编组、辖区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有基层同志讲,活动前后经历了由不认识甚至怀疑,到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到自觉研究如何提升活动水平、扩大活动效果,这样一个大的转变。

推进——全面提升行动力

一是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软实力。要求“部门办得实”,首先必须“代表提得准”。加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引导他们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提出高质量的建议意见。将学习培训作为开展代表行动的第一课、必修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代表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学习栗战书委员长关于做好代表工作的六点原则要求,学习精准脱贫、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重要政策,学习人大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全省先后培训代表60余万人次,全面提升代表开展活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除培训人大代表外,还组织开展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提升代表行动组织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联络站建设,提供硬支撑。按照“十有”和“六有”标准,形成了以乡镇代表之家为中心,以村(社区)代表联络站为辐射点的代表工作阵地体系,为开展代表行动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强代表联络站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代表联络站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使用常态化。各地根据选区和代表分布,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将代表联络站建在贴近群众、方便代表的生产生活第一线,全省共建代表联络站6683个,实现选区选民全覆盖和代表进站全覆盖。联络站定期开展接待选民活动,成为开展代表行动的前沿阵地,让代表离群众更近、联系更紧密。

三是激发代表小组活力,释放正能量。各地按照“便于联系、方便工作、人数适中、结构合理、回选举单位”等原则,按照代表所属选区选举单位等情况,将五级人大代表混合编成6114个代表小组,以代表小组为单位集中开展代表行动。为让代表履职更专业、更深入,宜昌市结合专业人才集聚特点建立专业代表小组;潜江市探索在产业链建组,组建虾稻产业代表小组;洪湖市依托各专门委员会,组建监察司法、财经、城建环保、农业农村等8个代表专业小组,分类开展小组活动,提高代表行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钟祥市蔬菜种植专业代表小组“抱团”发展,充分整合种植、收购、冷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将“一个小萝卜”做成“年产销60万吨、经营收入近3亿元”的大产业。

答题——用心用情暖民心

一是丰富活动形式,扎根群众“察民情”。搭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平台,为全口径收集社情民意提供更加便捷的载体,吸纳民意的渠道不断拓展。组织代表依托代表联络站“坐诊”“出诊”“会诊”,广泛开展“代表接待日”“代表走访月”“代表直通车”等活动,代表脚印遍及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代表行动“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积极探索“互联网+履职”新模式,通过代表履职网络平台、人大微信公众号、网上代表联络站、网络直播等平台亮明身份,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开辟“快速通道”,实现人民群众与人大代表沟通全天候、零距离。如2020年聚焦“疫后重振”代表行动中,组织人大代表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选举单位、进代表之家(活动室、站),访企业负责人、访基层干部、访工人农民、访选民代表、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五进五访”活动,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多种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6年来,全省近10万名五级人大代表累计走访群众近160万户次,发现和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是拓宽民主渠道,集思广益“聚民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组织代表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活动,有效推动民主决策。针对群众反复说、代表反复提的疑难问题,崇阳县组织人大代表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开展“代表与局长面对面”活动,共商化解良策。荆州市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3年来票决出1022年民生实事项目,力求民生实事项目更加突出民生、决策更能体现民主、过程更好反映民意、结果更加符合民愿。随州市推行“村湾夜话”,让村民有了畅所欲言的平台,也有了表达诉求的途径,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调、民事民办”。宜昌市借力“互联网+”,利用QQ群、微信群、云直播、视频连线等方式,建起“互动之窗”,让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线上线下互动。武汉市江岸区设立“人民议事厅”,通过让人大代表、选民和辖区单位、政府及职能部门四方坐在一起,互商共议,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推进人大代表“三进”活动更高效更有序。代表行动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载体,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三是强化建议办理,督办落实“惠民生”。完善代表行动期间代表建议的提出、交办、督办、反馈等制度程序,建立代表建议即时交办、现场答复工作制度,采取听取和审议承办部门办理报告、开展办理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督促建议办好办实。实行“群众点单、代表定单、人大派单、政府接单、选民验单”,对收集的问题和建议分级处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黄石市对建议办理由“面对面”评定转为“背靠背”评定,同时引入第三方力量评估,创建分类综合评价机制,推动办理工作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咸宁市坚持开展案建议办理情况视察,请代表到办理现场与办理单位对话,促使代表建议办理从“纸面”落到“地面”,提升代表满意率和建议办结率。襄阳市襄城区办好代表建议“快递小哥加油站”,依托50个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暖心行动,有效解决快递小哥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6年来全省代表行动收集意见建议12万余件,涉及交通、饮水、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抗旱等各个方面,大到一条道路的规划修建,小到一盏路灯的维修更换,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说了不白说,代表提了不白提”。(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彭长春)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