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麻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行动中扎实推进共同缔造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2-08-11 09:15   [收藏] [打印] [关闭]

全程参与 当好主人

——麻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行动中扎实推进共同缔造

全省“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动开展以来,麻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1713名五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聚焦党委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作为,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代表在行动”活动,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产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水平,形成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突出决策共谋,形成思想“大合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人大代表在共同缔造中充分听取民意,形成共识,使政府和部门从传统的决策者、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

一是找准方向凝聚共识。年初,在开展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调研中广泛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搜集整理人大议案和代表意见建议,结合省人大常委会、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2年度代表行动的要求,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多次研究,确定今年的代表行动以“聚力深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重点内容,以小切口融入全省“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大主题。

二是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全面开展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按照“地缘相近、混合编组、适度规模、便于活动”的原则编排组建成115代表小组,完成了编组进站工作,实现了人大代表“进家进站”。组织乡镇(街道、区)人大负责人,人大机关干部参加代表行动专题培训,各乡镇(街道、区)也分别进行了代表履职培训,围绕代表行动八个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集中学习,为代表行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深入群众决策共谋。将“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动与“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同相结合,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广泛开展座谈走访、入户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发动群众参与,同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共同找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制订产业发展的规划,最终达成共识,变“要我干”成“我要干”,形成共同缔造建设项目清单,实现在村庄建设规划上凝聚民意、一村一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突出发展共建,凝聚多方“大合力”

通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极力推动,全市形成了共同缔造的浓厚氛围。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通过“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形成参与共同缔造的合力。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住建部驻点帮扶为契机,加强向上汇报沟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市级层面每年整合不少于6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共同缔造活动,推动部门人员、资金、项目向共同缔造一线聚集。省人大代表、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社教以普通代表身份走进麻城福田河镇第一代表小组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代表在行动”活动。省人大代表、麻城市委书记汪国兵深入朝圣门社区宋家湾老旧小区改造现场、阎家河镇古城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示范点、宋埠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延6.0版示范基地,就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共商共议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是代表主动作为。突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这个主线,以各级人大代表为主体,以市乡人大为主阵地,以代表小组为单位,以共同缔造为主要内容,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省人大代表、堰头垸村支部书记杨作柱结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争取项目自资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发展网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96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5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阎家河镇人大代表、石桥垸村支部书记徐永新积极引进龙腾、尚邦等市场主体,推进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扩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截止目前,各地开展代表小组活动220余次,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咵天说事”,融洽了代表与选民的关系,也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将代表行动与“接待选民日”“代表约见”“代表询问”相结合,收集群众和市场主体意见建议260余条,已解决实事小事138件。

三是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和市场主体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县乡村三级联动,引进和培育泛华集团、中航环卫公司、茯苓窝康养农场开发公司等参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2.2万家,每年带动投资近10亿元,有力改善了城乡面貌。人大代表积极组织和发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规划、协调、建设、管理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聚民智汇民力,化解矛盾纠纷,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整治房前屋后的环境,主动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区域的建设和改造,主动配合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珍惜用心用力共建的劳动成果,持续保持社区美好环境。一些村为了花小钱多办事,广泛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争取在外能人捐资捐物,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阎家河镇古城村老石匠、泥瓦匠主动参与当家塘改造,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延续了本村独特的建筑风貌。鼓楼街道朝圣门社区在硬化支街小巷时,附近居民自发捐资38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4。在鼓楼街道朝圣门社区宋家湾老旧小区改造中,人大代表、党员干部逐户上门做工作,同小区居民一起开展大扫除、大清理。通过宣传发动,小区居民逐渐从不理解不配合向主动支持配合转变,自发拆除了私自搭建的违章建设93处3700多平方米,以实际行动投身共同缔造活动。

突出建设共管,发动群众“当主角”

各级人大代表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参与,共同商议拟订居民公约并监督执行,加强对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成果的管理。

一是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在人大建议市级层面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群众公认活动开展好的村、重点项目和美丽庭院示范户给予奖励。在城市小区探索建立“楼长制”“巷长制”,选取热心群众担任楼长、巷长,参与社区政策宣讲、疫情防控、矛盾调解等工作。在农村探索推行公共设施群众管理机制,采取就近就便义务管、公益性岗位专门管、热心群众轮流管等方式,将村内公共文体设施、村史馆、文化广场、绿化带等交由村民群众管理维护。

二是发动群众参与管护。创新运用“红星之家”“塆组群众会”“板凳课堂”等载体,大力宣讲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和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组事务决策。组建综治委员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群众参与管护。

三是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支持各村组建以骨干党员牵头、热心群众参与的矛盾调解会、发展理事会和安全联防队等,村委会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其有序参与村级决策。如,夫子河镇组建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不下或少下聘礼、不送或少送礼金、不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放或少放鞭炮,减少了相互攀比、压缩了人情开支、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乡风文明。古城村村“两委”结合共同缔造理念,围绕“五共”分门别类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古城村村规民约。石桥垸村坚持传承孝善文化,连续开展“孝善之星”“孝爱模范”评选活动,通过村民评议道德楷模,树立尊老爱幼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全村和谐文明、友善向上的村庄氛围。

突出效果共评,人人争当“排头兵”

塆子美不美,村民说了算;建设好不好,群众来作主。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共同缔造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按照“项目服务谁、谁评价项目”的原则,组织群众对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价,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改进。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发展志愿服务等,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实现村民对人、事、钱、物共同管理,做到村庄管理凝聚民智,让群众真正尝到建设的“甜头”。

二是综合运用评价结果。争取市政府对参与面广、效果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项目,通过奖励的形式予以补贴。对在共同缔造中不主动、不作为,推进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党员干部通过专题询问、代表约见等人大监督方式进行督办,加大问责力度,及时通报曝光,推动“共同缔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是创新拓展评价形式人大代表深入村组,听取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意见,组织群众对活动实效进行全过程评价和及时反馈,对于群众反馈的问题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并将该项工作纳入争创“五好代表和五好代表小组”活动范围。以组织评选共同缔造典型代表小组、典型村、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等方法,对村庄共建、共管实效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实现村庄建管效果评价。

突出成果共享,交出民生“满意卷”

代表行动的落脚点就是要惠民生、暖民心,在“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代表在行动”活动中,不仅注重效果,更注重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全面推进美环境。近年来,阎家河镇先行先试,共同缔造示范村桃林河、石桥垸、古城、凉亭、罗家铺、钓鱼台、柏子塔“一线串珠”,各乡镇结合实际主动作为,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良好态势,真正实现共同缔造示范村连片打造,形成了全域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的同时,根据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意愿,重点打造阎家河镇石桥垸村、黄土岗镇堰头垸村、乘马岗镇程家冲村等一批共同缔造示范村,成功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6个,建成各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一些群众感叹“美丽乡村中安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二是发展产业强后劲。在共同缔造活动中,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围绕麻城“四廊四带”(即百里菊花风景画廊、百里蔬菜产业走廊、百里林特产业走廊、百里红色文化长廊和菊花油茶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带、生态林特产业带、红色文旅产业带)建设,黄土岗镇、福田河镇等乡镇突出菊花产业,歧亭镇、宋埠镇等乡镇突出蔬菜产业,三河口、盐田河等乡镇突出林特产业,乘马岗、顺河等乡镇突出红色文化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群众增产增收,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可持续性。麻城市人大代表王本娥在发展茶油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产增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茶油姐”。宋埠镇人大代表、李胜村支部书记李亚刚,一方面立足自身发动群众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建设现代蔬菜产业基地,带动在家群众共同致富,受到当地村民高度称赞。

三是基层治理见成效。将“五共”理念拓展应用于基层治理工作中,组建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市乡村党群干群关系日益融洽,矛盾纠纷也明显减少,石桥垸、堰头垸等共同缔造示范村,已连续3年未发生越级上访和违法犯罪案件。(麻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熊汝善 周富平)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