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石鼓镇人大聚焦支点兴产业代表赋能奏强音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4-17 10:35   [收藏] [打印] [关闭]

在鄂西北群山环抱中,丹江口市石鼓镇以四大特色产业为支点,走出了一条人大代表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这里土地的每一寸,都印刻着人大代表“躬身力行、为民谋福”的坚实脚印,每一处发展,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让我们沿着“柑橘甜、药草香、葛根壮、石榴红”的产业脉络,走进四大特色产业,领略人大代表实干风采,见证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力量。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柑橘产业:文旅融合,康养铺就增收道

玉皇顶柑桔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以玉皇顶村为核心,以玉皇顶果园场为龙头企业,辐射至本镇8个村居和河南省的3个村,仅该镇种植面积达2.3万余亩,主品种有兴津、由良、爱媛38等品种,年柑桔总产量5万余吨。该区域位于丹江口库区沿线,与南水北调取水口淅川陶岔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使得玉皇顶柑桔有“五最之称”:品相最好、糖度最高、单产最多、品质最优、前景最广。玉皇顶柑桔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双重认证,位居丹江口柑桔行列之首,享有市场定价权,深受国内外广大客商青睐。而玉皇顶柑橘能拥有如今的辉煌成就,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丹江口库区的一张闪亮名片,离不开人大代表们扎根土地,在政策争取、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全心投入,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在产业发展前期,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限制了柑橘产业的发展壮大。市人大代表余平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到设施落后、品质较差、品牌不响等问题。为突破困境,他们积极作为。在设施升级方面,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成功获批18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加工车间。车间里,先进的清洗、分拣、包装设备一应俱全,实现了柑橘从采摘、分拣、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高效运作,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品牌打造至关重要,人大代表代鹏借助电商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开展线上售卖,展示柑橘的优良品质;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让石鼓镇柑橘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市场。通过这些努力,2024年柑橘年产值成功突破2715万元,打响了石鼓镇柑橘的金字招牌。

为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人大代表徐俊、石明英提出农旅联动的创新思路。精心打造500亩采摘园,让游客能够亲自体验采摘柑橘的乐趣;结合当地特色美食,推出“果园观光、柑桔采摘、农家品鱼”等特色项目,每年吸引数千人次游客前来。村民们高兴地说:“人大代表带着我们,把柑橘从枝头甜到了心头!”

中药材产业:本草飘香,十年坚守铸辉煌

盘道村位于石鼓镇西北部,东靠太极峡景区,西邻蒿坪镇尚家店村,南邻石鼓村,北与河南省盛湾镇交界。近年来突破性发展高品质中药材2000亩,产品远销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专业村。

石鼓镇盘道村因地处山区,日夜温差较大且野生动物糟害等原因,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为了全村人民致富增收,2012年,在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杨本雷的带领下,村民们上山自己采种试种,滚动发展,逐步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代表杨本雷在这里坚守十年,带领村民将零散的药田发展成如今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产业起步阶段,村民们缺乏专业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也不稳定。在2022年代表们提出《关于加大中药材技术培训的建议》,石鼓镇政府高度重视,镇人大主席团紧紧跟进督办,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从播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再到加工,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指导。自2015年开始,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全村综合性评比,对种植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上光荣榜公开宣传,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植积极性。盘道村不仅致力于本村的中药材种植,还把种植中药材的种植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全镇乃至全市,通过十年的滚动发展,石鼓镇现种植有6000余亩中药材,其中盘道村就有2000余亩,育苗20余亩有知母,射干,桔梗等,是全镇中药材种植的领头村。现全镇共发展中药材10余个品种,其中主打品种包括:柴胡、苍术、白芨、连翘、黄精、射干、薄荷、桔梗、八月瓜、黄姜、石菖蒲等。同时大力推广“石菖蒲净水种植”创新模式,在提升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双丰收。在2024年代表们提出《关于加大扶持石鼓镇中药材产业项目的建议》,镇人大主席团迅速交办给石鼓镇政府。政府高度重视,着重扶持盘道村中药材发展。盘道村顺势而为,紧盯市场行情,巩固种植面积、优化品种,探索“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路径,成立专业合作社,投入100余万元建中药材加工厂、购置设备。从单纯卖原料到如今能做粗加工,极大提高了附加值和市场定价权。中药材远销安徽亳州、河南南阳、内乡等地,并与收购商签订中药材常年收购协议。安徽亳州中药材收购商每年多次来村加工厂指导切片、烘干技术。年带动群众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年收入十万以上的有30余户,每年可为中药材种植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更壮大了集体经济。

目前代表杨本雷正围绕“土特产”做文章,开辟中药材百草园、建设育苗基地、发展保健产品,打造文旅康养研学游,建设盘道村中药材产业研学一体化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打造“鄂西北中药材第一村”。正如杨本雷书记说:“柴胡连翘都是宝,乡村振兴少不了!”

葛根产业:破局开路,小葛根变身“致富根”

曾经,葛根在石鼓村只是不起眼的“土疙瘩”,面对初期产能不足、品牌无人知晓的困境,人大代表赵磊、范丹在2023年提出了《关于支持石鼓村发展葛根种植的建议》,提出极具针对性的“三步走”发展策略 。

第一步是技术革新。代表赵磊积极引进先进的机械化采收设备,彻底改变以往人工采收效率低下的状况。如今,葛根亩产成功突破1万斤,加工后的产值更是翻了一番。第二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葛根加工车间,开发出葛根粉、葛根茶、泡椒、蜂蜜等一系列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为20余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人均年增收1万元,并打造打响了“石鼓山珍”品牌。第三步,市场突围。代表范丹敏锐捕捉互联网发展机遇,让石鼓村的葛根产品线上售卖。未来,他们还计划打造“葛根+”健康食品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葛根虽小,却是乡亲们的希望!”范丹的话,道出了人大代表一心为民的初心 。

石榴产业:精耕细作,红果实结出幸福果

2018年,在代表们推动下,石鼓镇在各村(居)等地建立石榴基地,并聘请专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提升石榴品质,夯实销售基础,目前,基地核心区已初具规模,软籽石榴种植面积达500亩,发展辐射带动全镇六个村130户发展面积约2000亩,并在2019年、2020年连续荣获“中国石榴博会金奖”。产业发展后,深加工短板显现,镇人大代表、居委会书记张旺深入调研,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堵点,推动产业长远发展。

在农旅融合方面,打造“石榴采摘 + 观光基地”,举办石榴文化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乐趣,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科技赋能是关键一环,引进武当水晶软籽石榴品种,提高石榴品质和产量;加大深加工技术研发,推出石榴酒、石榴汁等产品,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合作社 + 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将农户紧密联结在一起,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让石榴真正成为了“联心果”。如今,石榴园每年产值稳步增长,一颗颗饱满的红果,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密码”。

携手奋进,共绘产业升级新画卷

从柑橘园里的忙碌身影,到中药材基地的蓬勃发展;从葛根加工车间的机器轰鸣,到石榴园中的欢声笑语,石鼓镇的人大代表们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严格监督,将产业振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美好现实。

展望未来,石鼓镇将持续发挥人大代表“连心桥”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四大产业全链条升级。相信在镇人大主席团和54名市、镇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石鼓镇的产业升级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王英祥 郑亮)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