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人大代表在行动 做好“土特产”文章 发展林下经济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群众就开始自发种植春载香菇,每逢雨季,老百姓自发打着手电到山上采摘野生菌,各地的商贩抢着收,多的一天都能挣1000多元呢。”麻峪村村民王金国回忆道。
今年,在“助力产业升级·共筑秀美白桑”为主题的人大代表行动过程中发现:山林缺乏管护,林下杂草丛生,往年常见的野生菌类如今却没了踪影,这让以往靠进山采野生菌的村民无菌可捡,没有了当地特殊资源赋予村民的额外收入。基于此类情况,白桑关镇人大代表立足本地“土特产”资源,聚焦全镇“菌菇小镇 秀美白桑”发展定位,积极为全镇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建言献策,联名提出了“加强山林管护,盘活乡村“土特产”,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建议。
白桑关镇党委政府以抓产业、促就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主要抓手,发挥天然资源禀赋,盘活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是谋定快动,全力以赴。全镇推动建设高标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5万亩,培育种苗100万株。其中林下野生菌基地管护4万亩,连翘抚育5000亩,林下中药材5000亩。在高源村打造了全市智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空气湿度、温度和土壤中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信息,赋能林下经济,激活生态富民路。二是创新模式,示范带动。全镇林下经济在“林+药”“林+菌”发展上创新采用“国企+村集体+林权+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高源村生态“茶园+中药材”示范基地1000亩、白桑关村生态“柿园+中药材”示范基地200亩、猴猿沟村“林下中药材+野生菌”综合示范基地1000亩、淘沟河村“果园+中药材”综合示范基地500亩等七大示范基地,带动全镇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三是延长链条,多元发展。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赵永昌、黄光耀开展技术指导,与市农科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在野生菌抚育、仿野生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白桑野生菌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同时积极与外地企业主动对接,扩宽产业发展销售渠道。
如今,走进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高庙村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每日几十余名老年人正在清洗、分拣、包装野生菌,当天冷链运输往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带动户均增收两千余元。(李楠鹏)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