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官山镇人大关爱残疾儿童 点亮希望微光
丹江口市官山镇,一个集生态探险、旅游观光与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新兴旅游胜地,境内“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为其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是道教圣地武当的“后花园”。
近年来,在官山镇青山绿水间,在林间蜿蜒小道上,时常闪现着一支爱心志愿小分队的身影,翻山越岭,春夏秋冬,背负着笔墨纸砚和各类书籍用具,奔赴数名重度残疾儿童家里,送教上门,把知识撒向最为脆弱的那片天地,点亮希望之光,播下文明之种,用平凡之举,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他们便是,官山镇关爱重度残疾学龄儿童志愿服务队。
代表一条建议,促“上学难”困境破解
重度残疾儿童,被称为“折翼天使”,因身体各种先天性缺陷或后天特殊原因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难以像普通孩子一样走进校园接受全日制教育,也达不到特殊教育学校入学条件,教育问题一直是特殊儿童家庭最大的痛。
2024年春季,该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代表行动”,市人大代表张华和秦国友在深入基层走访、倾听民声时敏锐捕捉到这一特殊群体家庭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求。他们迅速向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关于解决重度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在镇党委重视支持下,镇人大主席团一方面依法行文交办了该建议,另一方面,组织承办单位、教育行业的代表、镇妇联和九年一贯制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精心策划了“送教上门”公益项目。
该项目明确,按照“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全面摸排全镇残疾儿童数量,一人一档,建立台账;抽调镇内精干力量,组建志愿送教团队,分工协作,定向服务;制定送教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因人施策,任务到季、到月、到周,责任到学校、到学科、到教师,确保一门;建立工作制度,强化志愿激励,细化目标考评,提供坚强保障,确保送教质效。
“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身体的障碍不应成为求知路上的拦路石。”市人大代表张华说,“我们代表建议,党委政府重视,人大监督落实,教师身体力行,看到这些特殊孩子上学不再难,我们深感欣慰。”
脚步丈量责任,呵护希望与梦想成长
在镇人大要求下,教育部门牵头的由人大代表和教学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教师组成的送教上门志愿队伍迅速组建并集结。他们走进重度残疾儿童的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和孩子的特点与喜好,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计划、教具学具。
一年多来,志愿者们带着满满的关爱,风雨无阻认真执行着送教计划,上门一对一开展教学60多次近300个学时。教学并非易事,面对沟通障碍、注意力分散等挑战,教师们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专业智慧。今年10岁的小颖患有重度残疾,常年卧床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沟通。当送教老师第一次上门时,她用被子盖住脸不愿与老师们对视,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小颖感受到老师们的真诚与关怀,开始慢慢敞开心扉,与老师们互动。教学期间老师们或俯身床前耐心讲解,或借助图画、玩具辅助沟通,将语文的韵律、数学的奥秘、生活的常识化作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的心田。看到小颖眼中闪烁的好奇与进步后的笑容,是志愿者们激动万分。“能见证孩子们的点滴成长,再辛苦也值得。”一位送教老师感慨道。
这份送上门的知识,改变的不仅是孩子。对于长期承担照料重担、常感孤立无援的残疾儿童家庭而言,教师们的定期到来如同雪中送炭。15岁的壮壮是小儿麻痹症患者,父母都在外打工,为治疗孩子的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而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办法接受教育更让他们左右为难。送教上门项目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专业的教育指导缓解了壮壮父母的焦虑,长期系统的学习安排为壮壮的生活注入了意义与盼头。壮壮的母亲说:“一年多来,志愿者们把壮壮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教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这给了我们全家重生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送教上门,呵护的是祖国的未来,这既是知识与文明的传递,更是一场爱的长征。官山镇人大代表与教师们用平凡行动架起的这道桥梁,把“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深深镌刻。志愿服务骨干纷纷表示,将持续做好这一公益项目,完善协作机制,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推动送教上门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王君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