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恩施州芭蕉侗乡人大代表行动的“玉露茶经”实践
盛夏时节,恩施自治州恩施市万亩茶园一派生机盎然。在芭蕉侗族乡,茶园满目青翠、茶香萦绕。
春茶季刚过,市人大代表陈云就开始了新的忙碌:“趁农闲多走几户,看看今年茶叶销售情况怎么样。”
“我自己也做茶,这是我们芭蕉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作为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陈云说。
芭蕉侗族乡是中国名茶之乡,是“恩施玉露”原产地,弘扬茶文化、做优茶品质、做大茶产业是芭蕉侗族乡6.7万名群众的共同期许,由此,茶园为代表们履职提供了广阔平台,绿叶承载着代表们的履职担当。
走访调查探茶情
“施肥全靠经验,不知道茶肥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土壤,茶叶品质忽高忽低。”
“成本降不下来,利润太少了。”“品种跟不上市场,卖不上价。”打开乡人大代表陈家浩的笔记本,一页页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位代表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痕迹。
探访茶农心声是芭蕉侗族乡各级人大代表的“拿手绝活”,通过“看、问、听、析”等方式,对茶产业发展情况了然于胸,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我们这里,代表进茶园、茶厂、茶企都是常事,只为把芭蕉侗族乡的‘茶事’摸清、摸准、摸透,这是履职的基础。”提起探访“茶情”的种种,乡人大代表崔吉明如数家珍。每年,他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调研茶厂、茶农超500人次。
不仅如此,各级人大代表还借助每月一次的选民接待日活动,走进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围绕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及时跟进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与短板,为助推茶产业发展提供详实的数据及案例支撑。
建言献策谋茶道
走访调研是履职基础,建言献策是履职关键。
6月30日,一场以“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为主题的代表行动在灯笼坝村展开,省、州、县、乡四级共21名人大代表参与。
“大宗茶和名优茶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区别,要发展大宗茶,进一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活动中,州人大代表张文旗提出建议。作为一位从事茶叶种植、生产、销售20余年的“老茶人”,张文旗深谙茶道,知道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各代表也纷纷结合所见所闻踊跃发言,共提出涉及融资、品控、销售、技改奖补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0余条。
代表行动是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借助“侗乡夜话”“有事找我”等平台,各级人大代表为茶产业发展“把脉问诊”。2021年换届以来,各级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80余条,其中41条形成建议移交至有关部门落实。
履职尽责谱茶经
“以前总担心茶叶品质不稳定,卖不上好价格,现在有数字配肥中心帮忙,我们只管安心种茶。”提起茶叶长势,茶农张邦会喜形于色,他口中的“数字配肥中心”,是芭蕉侗族乡各级人大代表交出的一份亮眼履职答卷。
2023年底,在一次人大代表走访调研中,不少茶农反映茶叶品质忽高忽低、成本降不下来,这些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重视。
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2024年1月,在芭蕉侗族乡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芭蕉侗族乡数字配肥中心项目”作为民生实事项目被正式投票决定通过。
提出建议后,如何将良策变行动、让行动见成效?代表们并未放松意见办理的“后半篇文章”。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到项目施工现场查看进度,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代表们全程参与监督,推动建成数字配肥中心项目。
2024年5月,一座集种植培训、肥料配方筛选、智能配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年产能6万吨数字配肥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成。
数字配肥中心的建成并非个例。
2023年,香花岭玉露文化广场和传承馆建成,进一步擦亮了“恩施玉露”金字招牌;2024年4月,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片区完成升级改造,首届“侗族赶歌会”开幕,让茶文旅进一步融合;今年4月,恩施市硒茶出口基地建成,推动“大宗茶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件件民生实事的督办落实,展现了代表们“民呼我应、履职担当”的风采。
“茶叶这篇文章永远做不完,我们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本地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更多茶农致富,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芭蕉侗族乡人大专职副主席杨婷婷说。
民求我应,民需我行。在芭蕉侗族乡,各级人大代表正砥砺前行,助推芭蕉茶歌愈发嘹亮,万里茶路越走越长。(杨子漩 梁钰 周仁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