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行动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大靶向发力变“支点建设”为乡村振兴“支点”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21 09:23   [收藏] [打印] [关闭]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大在“聚力支点建设·代表在行动”活动中,结合朱集镇自身产业特色(如农业、临近河南的区位优势等)和发展实际,从“精准对接需求、激活代表动能、聚焦落地见效”三个核心方向发力,将上级部署转化为镇级具体实践:

一、锚定朱集发展“支点”,明确代表行动靶向

朱集镇人大聚焦本地“支点建设”的关键领域,让代表行动有明确方向,避免“泛化发力”:

聚焦农业强镇支点:针对朱集镇农业主导产业(如梨产业种植、牲猪养殖、大球盖菇加工等),组织农业领域代表、种养殖大户、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行动,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如“襄阳黄梨”推广)、解决农户在农机、销售上的难题,助力打造“农业产业支点”。

聚焦城乡融合支点:结合朱集镇临近河南的区位特点,组织代表调研镇域交通路网(如跨省乡村道路衔接)、集镇基础设施(如供水、污水治理)、商贸流通(如农产品跨省交易市场)等,推动解决“城乡衔接”“跨省协同”中的堵点,打造“区域联动支点”。

聚焦民生保障支点:针对朱集镇群众急难愁盼(如村级医疗资源、留守儿童关爱、养老服务),组织代表开展“民生实事认领”行动,比如监督村级卫生室药品配备、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点建设,让“支点建设”直接惠及群众生活。

二、激活代表“主力军”,打造分层分类行动模式

结合朱集镇人大代表的职业、资源优势,分类组建行动专班,让不同类型代表“各展所长”:

1.组建“产业发展代表专班”:由企业代表、农业大户、镇村干部代表组成,重点推进:调研本地农业产业链(如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环节断层),推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小作坊、跨省电商销售点;对接襄州区级农业政策,帮助农户、合作社争取技术、资金支持,比如推动特色种植(如优质小麦、果蔬)规模化。

2.组建“民生服务代表专班”:由医疗、教育、基层干部代表组成,重点开展:定期在村(社区)“代表联络站”坐班,收集群众关于支点建设的诉求(如“希望产业项目带动家门口就业”“完善村里灌溉设施”);监督镇政府民生项目(如人民路商贸路改造、饮水安全工程)进度,对落实慢、效果差的环节提出整改建议。

3.组建“区域协同代表专班”:由熟悉跨省事务的代表(如边界村村干部、商贸从业者)组成,重点推动:与河南邻近乡镇的代表联动,调研跨省农产品运输、劳务协作等问题,推动解决“两地政策衔接不畅”(如农产品检验检疫、务工人员社保转移);争取上级支持,推动边界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如跨省公交线路、联合防汛设施)。

三、健全“闭环机制”,确保行动有实效、有反馈

朱集镇人大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代表行动“一阵风”,确保与支点建设任务深度绑定:建立“任务认领-进度跟踪-效果评议”闭环:将朱集镇支点建设任务(如:村级高标准农田建设、2个民生项目落地)分解为“代表任务清单”,代表自愿认领后,镇人大每月跟踪进度,每季度组织群众、企业代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代表履职档案。

推动“建议转化问题整改”落地:对代表在行动中收集的意见,分类整理后提交镇政府,明确整改时限;对整改不到位的,通过“代表约见职能部门”“专题询问”等方式强化督促,确保“代表提、政府办、群众评”。

强化“上下联动”争取支持:对朱集镇难以独立解决的支点建设问题,镇人大及时向襄州区人大汇报,借助上级人大力量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将代表行动中的好经验向上推广,形成“镇级实践-区级推广”的良性循环。

四、突出“朱集特色”,让行动接地气、显亮点

结合朱集镇实际,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代表行动品牌,让“聚力支点”更贴合镇情:开展“田间地头代表日”活动:在农忙季节组织农业代表深入田间,现场解决农户技术难题、协调农机调度,同时调研粮食安全、农资供应等情况,让代表行动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推进“支点建设惠民小项目”:引导代表围绕“小而实”的民生支点发力,比如推动建设村级“微养老服务点”(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问题)、“农产品代销点”(帮助农户销售零散农产品),以“小项目”积累群众对支点建设的获得感。

通过以上举措,朱集镇人大可将“聚力支点建设·代表在行动”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镇级实践,既服务省级部署,又推动朱集镇自身产业、民生、区域协同发展,真正让代表成为支点建设的“推动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宋河彬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