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京山市:运用“五民制”工作法 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活力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08-09 10:42   [收藏] [打印] [关闭]

初夏时分,漫步在京山市永漋镇张常台村,一阵阵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徽派建筑风格的诗韵廊映入眼帘,一则则“文人墨客”的佳句彰显出“诗词之乡”的美名,三三两两的村民们在小游园健身、散步、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五民制”的“画笔”在张常台村绘就的乡村美景,也是张常台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硕果。

镜头一:村头村尾“听民提”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能只摆在台面上做摆设,人大代表要为人民当好家、办实事、办好事,才能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今,到村里的“代表之家”坐坐,听听村民们“发牢骚”“提意见”,用记录本一一记录在册,积极研究解决,及时向村民“交账”,已经成了永漋镇市、镇人大代表,张常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廷文的习惯。

“这晚上吃完饭了想出去转转也没地方去,只能在家玩玩手机、看看电视,眼睛度数都升高了。”“是呀!每年春节儿子儿媳带孩子回来过年,孙子老吵着要回城里,说我们这里不好玩......”一次村民无意间的唠嗑,让张廷文豁然开朗,“既然现在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那么就要多听听村民们的意见,让大家伙都参与进来,共同为村里发展献计献策。”

说干就干,他默默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张常台村大变样。

“现在我们大伙儿要提诉求,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扫码,马上就有村干部来帮忙解决,太方便了。”张常台村村民们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一边“扫一扫”,一边给“码上提”平台点赞。

镜头二:村湾夜话“聚民议”

在入户走访中,张廷文了解到,村里有些老人独居在家,常常做一餐吃一天甚至几天,如何为周边的老人提供温馨舒适的养老服务迫在眉睫。

收集到大伙儿的“愿望清单”后,张廷文立刻组织村民召开村湾夜话会。

“新建食堂,谁来运营?工作人员的工资谁来出?卫生问题谁负责?”

“我觉得可以在村委会规划养老驿站,将原来的村食堂作为老年食堂,这样既增加了村食堂收入又保障了老人们的食品安全。”

“老年食堂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就近为有需求的老人们提供就餐及配送服务......”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起来。

会后,村两委将关于功能定位、驿站选址、服务管理、食堂筹资、污水排放等方面的“金点子”归纳成册,形成“关爱老年人,建设家门口食堂”的方案建议,在又一次的村湾夜话会上以100%的高支持率通过。

如今,村养老驿站食堂红红火火,不仅是老人们每日就餐的首选地,更成为增进邻里沟通的活动场所,缓解了独居、空巢老人内心的寂寞。

镜头三:和村共济“集民筹”

张常台村作为永漋诗书画社一个农民诗词点,被誉为“农民诗词村”,为了弘扬保护村里的诗词文化,部分农民诗人提出要修建诗画长廊,这一消息在村湾小组里传开来,受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可,纷纷表达对修长廊这一文化工程的支持态度。

诗画长廊选址位于村民房前道路及田地,想要将诗画长廊整体修建好,那么部分村民门口必须向后退几米。张廷文本以为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要求“让路”是件困难的事情,没想到村民们答应得十分爽快,并且只要求后期提供门前重新修葺好的材料就行。

修建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村两委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后,微信群立马炸开了“锅”,党员干部们率先带头响应群内号召,积极为修建诗画长廊出资解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村民们的后盾。”村里老党员汪传道坚定说道。

村湾夜话会上,大家对诗画长廊修建资金筹集问题开展共同商议,最终确定采取“村里筹集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三方合力的方式,共同筹集资金数万元。

镜头四:房前屋后“依民建”

“四季有花、季季有景”,在张常台村村组道路、村民房前屋后花开遍地,绿树成荫,新建小游园两座和小景点10余处;改造的5处堰塘,750米排水沟渠,清整白花河沿岸环境,打造出了别致的沿河林间步道,配置着休憩场所,景色秀美令人流连忘返。

“张常台村能有现在的样子,这都是大家伙商量出来的结果,大家伙都功不可没。”张廷文兴奋地介绍道。“刚开始,我们村没资金、缺人手,大伙就聚在一起搞‘头脑风暴’。懂木工的建长廊和亭子,会瓦工的砌墙铺砖,青壮劳力负责清理垃圾、搬运东西、挖坑栽树,村里的环境才有了初步改善。后来,各地的乡贤都想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村里有了钱,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村里的诗韵长廊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就是一句话,共同设计、共同建!”旁边的村民抢着说道,引来笑声一片。

看着村集体、村民们亲如一家,作为人大代表,张廷文深深体会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性。该村坚持把民主协商贯穿决策之前、决策制定和实施之后的全链条,坚持村民的事情村民说了算,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镜头五:环境治理“靠民管”

张常台村依托村“农民泥腿子”诗人创作的诗词,打造村庄的别样风景。村里的农民诗人们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诗词两千余首,在“中华诗词”“中华诗赋”“东坡诗词”等全国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诗作230多篇,作品获奖并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上报道,打响了张常台村“全省诗词之乡”的品牌效应,农民诗人们共同出“智”出力,擦亮了乡村文化底色。

“为了保护我们村现在优美的环境,我建议安排村民轮班值日或者请专人进行保洁,大家意见如何?”

“我同意,我建议每班4人……”。

“每个人都出份力,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村里整体环境就更好了。”

张常台村微信群里,在村支书张廷文的倡议下,村民们热情高涨,为村子的环境保洁工作建言献策,自发投入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

村里的农民诗人还把‘禁止秸秆焚烧’‘红白理事会’以诗词的形式写入村规民约,用诗词激励村民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为打造美丽乡村、根治陈规陋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是一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的过程,村民逐渐由“遇事发牢骚”向“议事求共识”转变,由村委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向干群联动、合力共办的“交响曲”转变,创新实践“五民制”,深入推进张常台村协商共治,更好地将基层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为高兴事、舒心事、幸福事。(通讯员:王映来、谢陈洁)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