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建管用”并举 激活“代表联络站+”作用
宜城市人大常委会突出联络站点功能定位,按照改善一批传统“家站室”软硬件设施,提升一批智慧联络站,发展一批专业化联络站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高效率运行,在全市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共设置14个代表联络站、40个代表联络点,不断激活“代表联络站+”作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建”上下功夫,小空间成为大舞台
(一)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代表联络站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规范联络站(点)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联络站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功能作用,高起点推进联络站点建设工作。二是明确建设方向,按照“资源整合、一室多用、实用管用、共建共享”的思路,选择在特色产业地和镇(街道)人员聚集地建站,方便代表和选民“双联系”,增强了联络站的影响力。目前已形成“市级特色站+镇(街道)中心站+村(社区)联络点”的全覆盖格局。三是积极营造氛围,制定《宜城市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定期开展联络站建设现场观摩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对一类、二类、三类联络站给予经费补助。
(二)整体推进,形成区域覆盖。一是组织部分乡镇人大主席、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外出学习联络站建设的先进经验,着力补齐联络站建设短板弱项。二是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在部分镇(街道)先行高标准建成5个联络站,逐步向全市推开。三是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包片联系镇(街道),负责指导督促代表联络站建设与运行,乡镇人大主席团负责组织实施代表联络站的总体运行和日常驻站工作。截至目前,所有联络站点均实现“五有四统一”,即有固定场所、有设备设施、有工作队伍、有计划安排、有资料档案,做到了标识统一、制度统一、资料统一、设施统一,全市860名四级人大代表已全部编组进站、入点到岗。
(三)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特色。按照“代表联络站+”的思路,建立了以农业龙头企业梅缘农资、楚大鸭业为活动阵地的乡村振兴专业代表小组,以工业龙头企业阿泰克、天舒纺织为活动阵地的企业家代表小组,以龙头街道办事处学苑社区、雷河镇民主村为示范的基层治理联络点等特色站点,把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发展和协调问题矛盾的一线,实现了“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
在“管”上花气力,小平台汇聚大民声
一是深化履职机制,做实制度建设。按照接访有计划、活动有创新、行动有主题、履职有档案的“四有”工作思路,全力提供“四个保障”,即设施保障、队伍保障、时间保障、制度保障,积极为代表履职尽责创造条件。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制定完善了人大代表工作职责、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代表履职报告制度、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制度等。
二是强化专业支撑,提升工作质效。按照“专业为主、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助推发展”的思路,将从事法律、环保、医疗等相关行业人员或扎根专项领域多年的各级人大代表混编入联络站点,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是聚焦区域共性问题开展专业监督,或提供专业业务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医疗专业代表指导街道开展科学高效的消杀防控;基层治理中,法律专业代表积极提供政策解答、法律援助等服务。另一方面是紧密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履职活动,定期梳理民意,选出大家关注度高、政策性强的问题,定期组织专业接待,安排工作对口、专业对口的代表参与接待活动,现场答疑释惑,做到让代表们一线了解情况,一线研究问题,一线收集民意。
三是优化工作链条,确保事不落空。完善联络站意见建议的受理、分办、交办、督办、反馈、上报等处理制度,通过代表接待日、网络民意收集箱、代表联系选民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收集民情民意。对收集到的选民意见进行讨论分析并跟踪督办,可以立刻处理的,接访代表马上提出建议,监督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并回复来访群众;不能立刻处理的,接访代表进行实地视察,跟踪督办,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定期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中心联络站跟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商讨解决方案;确实无法解决的,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确保每一项意见建议都能处理到位。同时,定期对联络站和代表进行考评并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在联络站点方面,着重考评活动组织、学习培训、调研视察情况;在代表方面,着重看接待群众、入户走访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等方面,督促联络站和代表作用发挥,确保活动开展有效果,意见建议有着落。截至目前,共组织代表开展活动68次,收集意见建议124件,办理落实86件,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用”上做文章,小站点迸发大能量
一是培训“驱动”,让代表能为。持续强化代表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代表思想站位、履职能力和责任意识。一方面强化政策培训,采取全市集中培训、镇(街道)分区轮训等方式,把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央、省、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等相关政策,印编成“口袋书”,帮助代表知大势、懂政策、明职责。先后3次组织四级人大代表开展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系列政策培训,全市800多名四级代表参加培训全覆盖、无遗漏。另一方面注重学习交流,按照“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模式,集中梳理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工作经验,组织新、老代表沟通交流,实现老代表添活力,新代表长本领,做到双向促进,共同提升。
二是活动“带动”,让代表有为。一方面不断深化“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组织200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参与,在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联系选民、脚印万家中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把暖民心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另一方面开展特色站点实践活动,发挥特色站点作用。先后以企业家代表小组为依托,组织多位企业家代表走访化工园区企业,摸清企业底数和企业主诉求,提出包含园区规划、产业发展、两基建设、运营管理等内容的21条意见建议,引起宜城市委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代表小组围绕宜城市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组,积极引导粮食龙头企业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水稻科技成果转化、水稻集成化种植模式、水稻良种繁育、水稻高功效管理技术等科研示范活动,进一步推动“宜城米”品牌提升,并采取“代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双向“推动”,让代表善为。用好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激活代表履职的“一池春水”。正向激励方面,以展示代表风采、讲好代表故事作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充分用好各类媒体优势,专题介绍特色工作做法,扩大代表工作影响力。邀请人大代表参加人大会议和活动,征求意见建议。反向约束方面,建立代表向原选区报告履职制度,依托代表联络站公开履职情况,进一步接受评议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