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农家夜话”开辟代表履职“新阵地”——恩施市板桥镇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实践
12月30日晚上7点左右,板桥镇鹿院坪村民宿老板李家银的农家小院里,村民们团团围坐,烤着炉火、喝着热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这是板桥镇人大代表立足村民白天农忙的实际,改变工作方法,利用晚上闲暇时间,组织召开“农家夜话”的情景。
近年来,板桥镇人大主席团立足自身职能,探索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召集全镇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下沉、上门倾听”,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农家夜话”活动,努力打造代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督办民事”的“一条龙”履职模式。
机制创新,农家小院话民生
板桥镇人大主席团将人大代表“农家夜话”与“代表小组划分”相融合,把全镇50名人大代表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编入5个代表小组,小组通过开展“农家夜话”活动与一定数量的选民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按照工作要求,每名代表详细掌握联系群众动态情况,提供精细化服务,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基层落细落实。
为使“农家夜话”活动更加广泛和有效,板桥镇人大主席团注重统筹安排,对全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夜谈”活动进行量化,明确时间、地点、人员,为代表主题活动开展指定方向。
各村(居)“农家夜话”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活动至少5名人大代表参与,每名代表联系至少10名选民,选择部分村民自家小院作为活动场所,和村民讲政策、聊家常,收集民情民意,确保党委、政府在决策执行环节和人大监督环节都能听到来自村民的真实声音。
另外,“农家夜话”还定时开展“负责人答疑”活动,邀请部分驻村领导、镇直部门负责人进小院,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政策、凝聚合力,从而促进工作、破解难题。
代表传话,部门联动解民忧
“以前碰到问题,我们都是自己跑到村里代表联络站反映。现在好了,人大代表自己过来面对面和我们交心谈心,连门都不用出,真是越来越方便了。”大山顶村红春坝组村民黄平乐呵呵地说道。今年9月,“农家夜话”活动在红春坝组安置点召开后,黄平向代表们反映了安置点季节性缺水的问题。之后代表将相关情况反映给了板桥水利站,该部门负责人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并拿出了解决方案。最终在部门和村里的配合下,迅速铺设了200米的引水管,将备用水源的水及时引到了新修建的应急水池中,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像黄平这样,家里头的“小院”作为人大代表“进群众门、见群众面、听群众声”的“会客厅”,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只有一圈小板凳,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代表们走进小院,用最简单的方式“唠唠嗑”“拉家常”,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尤其是医疗卫生、道路交通、旧房改造等方面的民生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与群众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良方,并将相关情况反映给村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无缝衔接。
“代表们就像是一条条传送带,将联系群众的一端延伸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群众有了急难愁盼的问题,找代表已成为首要选择。”鹿院坪村党支部书记李路说道。在她看来,“农家夜话”不仅拉近了人大代表与村民群众的距离,也打开了政府部门关切民生的新窗口。
跟踪督办,治理“顽疾”见真章
“上次夜谈反映的问题,就办得挺好的。看来这坐在一起面对面商量,真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哩。”板桥社区老板桥组村民彭朝俊边洗菜边说。
彭朝俊所说的问题,是11月份老板桥组的“农家夜话”活动上,有乡亲提出老板桥组三家槽的700余米沙石公路通行不便的问题。代表反馈后,社区“尖刀班”集中研判解决方案,邀请群众一起共同参与、捐资修路。同时,镇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奖补资金2万元。后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代表们又进行了“回头看”,促使道路硬化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现在彭朝俊等村民们走在门前硬化的道路上,都对人大代表们促成的这件“好事”赞不绝口。
“夜谈”后,代表迅速将问题上报至镇人大主席团。镇人大主席团对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意见和建议,进行集中梳理、分类汇总、及时交办、督办反馈,通过“村民、代表、人大、政府、村民”的五步工作法,形成了“有议有决”“有决有办”的闭环体系,推动了季节性缺水、电压不稳等村民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代表建议带来的成效。今年以来,板桥镇各级人大代表走进“小院”160余人次,走访群众790余户,收集“难点痛点”问题37条,解决问题27项,推动形成了“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一场“农家夜话”,实现了代表选民的“双向奔赴”,架起了干群联动的“友谊之桥”,实现了民情民意的直通直达,落实了人民权利的“真实真用”,让乡村的发展路上有了更多群众的“好声音”,书写了共同缔造的新答卷。(刘胜 陈晓琛)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