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站”起来,奏响民生最强音——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道人大工委代表联络站建设运行纪实
“梧桐院落听春雨,灯火楼台话桑麻。”东宝区龙泉街道东宝山代表联络站闪烁的灯光里,映照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百姓身影。这里每天都在书写着“寻常巷陌皆民主,柴米油盐总关情”的生动故事。自“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启动以来,龙泉街道人大工委相继建成4个代表联络站,已成为辖区10万居民心中的“民意磁场”,代表们积极投身支点建设新征程,生动演绎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阵地筑基,构建“民情气象站”
“众人拾柴火焰高”,龙泉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深谙阵地建设之道。代表联络站选址历经3轮居民听证,站内设计5次易稿,最终落户4个社区,覆盖龙泉街道全域,打造群众“愿意来、方便来、经常来”的议事阵地。
阵地建得好,便民利民是首位。2024年12月,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制度上墙、有履职档案、有活动计划、有成果展示),建成总面积约400㎡的街道级代表联络站4个、社区联络点12个,如同毛细血管深入街巷,构建起“15分钟民主生活圈”。站内配备电子屏、意见收集箱等便民设施。创新设置“议事角”“微心愿墙”等互动区域,确保代表服务零距离、群众需求快响应。
制度设计更显匠心。制定出台《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居民议事流程指南》,明确议题征集、代表接待、跟踪反馈等环节细则。建立代表信息和办理进度“双公开”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社区退休老教师王大爷深有感慨地说:“以前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推开这扇门就能跟人大代表说上话”。
特色赋能,绽放“治理智慧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代表联络站紧扣履职有看点、尽责有亮点、群众有赞点的工作思路,创新实践如繁花竞放。聚焦社区治理,在东宝山代表联络站打造“共治议事厅”;聚焦法治社会建设,在塔影门代表联络站打造“法治直通车”;聚焦文化传承,在西门代表联络站打造 “文化连心桥”;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北门代表联络站打造“商圈大管家”。
云上联络站则在“荆城意站”、社区微信群、代表码上联等平台广泛收集居民群众云端意见,在社区开通云广播、代表在线、代表云接待等线上功能,精准识别停车难、物业乱等高频诉求。实现线下面对面、线上键对键双轨并行。社区居民纷纷点赞:“午休时刷个手机就能建言,听个广播就能献策,这才是真正的数字民主。”
代表履职,谱写“民生协奏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围绕市、区、街道中心工作,代表们在各联络站开展“一老一小”“微民生实事”等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关于“两个畅通”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关于加强废品回收点环境整治的建议》等调研报告5篇,其中3条建议被纳入区政府重点督办项目。50名区人大代表化身民情采集员,组成“流动民情站”,深入网格、楼栋等场所开展“广场议事”“庭院夜话”“小板凳会”等,他们的履职日志里写满了百姓冷暖。
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洞察中,代表们深刻意识到既要走得实、看得准、想得深,更要议得好,五步议事法应运而生。议题征集“广撒网”、方案酝酿“深潜水”、多方协商“精加工”、决议执行“快车道”、效果评估“回头看”。针对府前街交通拥堵问题,推动交警、城管部门开展“马路办公”,通过调整交通管控活动地桩、规范人车出行秩序等措施,使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40%。举办转供电改直供电、安装充电桩等专题议事会6场,推动矛盾在基层化解。
资源聚合,奏响“共治交响乐”
“众人划桨开大船”,联络站打破条块分割,统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激发代表干起来、资源动起来、要素活起来,共治的帆船在资源的实力护航下行稳致远。
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这三张清单机制,成功链接32家共建单位,社区网格员化身民情观察员,辖区企业敞开资源供给库,教师律师组建志愿智囊团。与街道综治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通12345民情热线、网格化平台数据壁垒,实时共享交通、环境、治安等民生信息,为代表履职提供数据支撑。与区人大、街道党工委建立“三级联动”机制,针对园林绿化、道路规划、管网改造等跨层级难题,由联络站“吹哨”、上级部门“报到”,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引入社会组织运营“幸福里食堂”“四点半课堂”,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代表智囊团”“红色顺风车”等自治组织,进一步吸纳社区达人、志愿者、新就业群体参与微治理。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站在新时代坐标点上,龙泉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如一艘满载民意的航船,在“支点建设”的东风里破浪前行,时刻诠释着“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深刻内涵。当暮色降临,联络站的灯光依旧明亮,那温暖的光晕里,跃动的是城市治理的智慧火花,照亮的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图景。(陈峥嵘)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