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房县:学宣查解齐发力 化解矛盾治顽疾
面对基层治理中“矛盾化解滞后、群众参与不足、制度供给薄弱”三大痛点,房县人大常委会以省委“支点建设”战略为指引,开展矛盾化解专项行动,创新打造“学、宣、查、解”四链协同治理体系,以政策宣讲凝聚共识、以精准排查织密防线、以多元共治破解难题,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学筑基础,锻造全科型调解先锋队
聚焦代表履职能力现代化,构建“三维赋能”培养体系,推动人大代表思维理念革新、知识体系更新、能力状态换新。
专题研学明方向。建立“第一议题”学习机制,分期、分批组织全县1200余名人大代表开展专题培训,将省委、市委、县委聚焦支点建设部署与基层治理创新纳入必修课程;创设“案例复盘+情景模拟”培训模式,开展征地拆迁模拟谈判、群体事件应急处置等实战演练16次,在“沉浸式”体验中强本领、提素质。一线练兵增实效。组织代表深入东城、北城工业园区等矛盾纠纷突出的地方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流程,参与劳资协商、环境整治等实务操作,培育“金牌代表调解员”55名。数字赋能拓路径。依托房县人大常委会官网、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定时推送政策法规解读、矛盾调解经典案例等,实现代表学习“掌上通、随时学”。
二、宣聚合力,构建全域化共识凝聚网
开展“宣讲+”治理模式,通过“分众化、实地化、群众化”宣讲,打造立体传播矩阵,破解政策“末梢衰减”难题,让政策春风化雨、浸润民心。
分众化宣讲。针对企业家群体,举办“循环经济政策红利”“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政策30条”等专场解读会,让企业家们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面向村民群体,开展“稻场夜话”“户院会”等宣讲活动120余场,讲转型经验、讲科技创新、讲县委决策部署,现场答疑解惑,化解群众疑虑顾虑。实地化体验。组织群众实地参观循环经济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纺织产业园、黄酒生产车间等,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房县发展怎么干、干什么,凝聚起“人人都是支点建设者”的澎湃合力。群众化表达。积极与县委宣传部开展合作对接,开设“代表说”宣讲平台,组织代表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各展所长开展宣讲,讲《民法典》、讲“致富经”、讲“养生路”,营造支持支点建设的良好群众氛围。
三、查摸实情,密织智能化风险防控网
积极构建“广泛搜集+全域筛查+智能预警”防控体系,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集中攻坚。
一站式收集。开通“民情二维码”“代表联心卡”,群众扫码即可反映诉求,架起群众与代表之间互联沟通桥。截至目前,收集群众诉求260余条,优化公交车行驶线路、小区安装充电桩、下水道疏通等18件“微心愿”48小时内落地。网格化摸排。将全县划分为20个基础网格,依托97支代表小组队伍组建“矛盾排查队”,按照网格化管理“定人、定格”,围绕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区域,开展“过筛式”走访,建立动态风险台账112份,标注高风险点位16处。数字化预警。与宣传部对接,充分利用房县“网络数据”平台,对产业环保、征地拆迁、拖欠工资等高频问题实施热力图监测,提前预警群体性事件苗头,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阶段。
四、解治顽疾,打造闭环式民生服务链
创新开展“全周期问题化解”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五色管理法。对收集到的问题,实行“问题五色管理法”,按紧急程度实施分级处置,简单问题代表现场办、专业问题专家联合办、疑难问题领导包案办、共性问题制度化转办,实现问题响应率100%,推动形成“有问题找代表”的良性循环。专家会诊室。依托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设立行业性调解工作室,邀请各领域专家定时入驻,采取“代表领衔+部门会商”模式,对难题、顽疾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调解。闭环督办链。建立“周会商、月比武、季观摩”推进制度,一督到底、督出成效。优化《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办法》,将矛盾化解成效纳入“星级代表”评选标准,评选表现突出代表全县表彰,激发代表履职尽责活力。
活动开展以来,累计走访群众1.4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37件,实现了三个突破,即破除“坐等上门”惯性,变“会场履职”为“现场担当”;打破“单兵作战”局限,构建“代表领衔、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共治格局;攻克“治标不治本”顽疾,推动治理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为推进湖北支点房县节点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贡献了人大力量。(杨涵)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