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竹山县麻家渡镇人大代表一线勤履职 聚焦民生解民忧
在民生保障的关键领域,竹山县麻家渡镇人大代表积极下沉一线听民意、精准监督解民忧、科技赋能提效能,既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师”,又当抗旱保水的“急先锋”,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担当。
院坝会上听民声, 高标准农田建设齐参与
“渠道怎么改?机耕路修到哪?土地平整会不会影响我家耕地?”8月4日晚,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村委会灯火通明,镇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与30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围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解惑。
总兵安村是今年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村之一,项目涉及土地平整、灌溉渠道改造、机耕路修建等工程,直接关系120余户村民的“粮袋子”。
“我家3亩地在坡上,灌溉水管能不能多接个分支?”“机耕路能不能再宽点,方便农机进出?”面对村民的关切,驻村镇人大代表高振与村支两委干部、项目技术员现场回应:“渠道改造会优先覆盖坡地农田,机耕路宽度按农机标准设计,预留3米主路,2米支路,确保每块地都能浇上水、农机通行和人行安全。”针对村民担心的“土地边界调整”问题,代表联合村干部当场承诺:“严格按测绘图纸施工,绝不侵占农户承包地,调整方案经村民代表签字确认后再实施。”
这样的民主协商场景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麻家渡镇组织县、镇人大代表,深入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5个村,累计召开“院湾群众会”15场,汇集群众意见47条,推动解决“灌溉死角”“机耕路断头”等问题21个。为夯实乡村振兴“耕”基,代表们主动牵头成立监督小组,对项目建设全程跟踪,真正让项目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田”“幸福田”。
民生码上见实效,抗旱保水按下“快进键”
“多亏了陈代表和村干部帮忙,扫码求助后,稻田当天就‘喝’上水了,这10多亩稻穗保住了!”8月4日,竹山县麻家渡镇柿树坪村4组村民贺某站在自家田埂上,指着恢复生机的稻穗连连点赞。
7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麻家渡镇部分村组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农作物灌溉用水告急。8月4日上午,柿树坪村4组村民贺某通过“民生码上见”平台扫码向县人大代表陈爱云反映:“家中稻田缺水严重,稻穗逐渐枯萎,再这样下去今年收成要泡汤了!”
县人大代表陈爱云“接单”后,第一时间响应,一边顶着烈日赶赴贺某稻田实地查看,根据地势勘察水源;一边联系村干部组成应急小组,协调资金紧购2台大功率水泵,接通600米饮水管道,从河道直接抽水至农田灌溉。从反映问题到解决,不到一天时间,就及时解决了周边3组、4组等110余户村民的稻田抗旱灌溉问题。
“代表和干部们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眼前困难,还教会我们用‘民生码上见’反映问题,以后遇到难事心里更有底了。”贺某感慨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麻家渡镇把23名县镇人大代表纳入“民生码上见”“接单”平台,建立“扫码—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确保群众“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响应。截至目前,该镇已办结抗旱保水、道路维修等诉求21件,办结率达91.3%。
今年以来,麻家渡镇人大创新构建“线下+线上”履职矩阵,线下代表们既参与农田建设监督,又投身抗旱一线,累计协调解决农业生产问题34件;线上通过“民生码上见”平台,收集民意,智慧赋能,真正实现“指尖”连民心、服务零距离。
无论是夯牢“粮袋子”,还是守住“水缸子”,都是人大代表的分内之责。该镇人大主席如实说,代表们既当“监督员”,又做“协调员”“宣传员”,双线发力显担当,履职打出“组合拳”。下一步,麻家渡镇人大将持续发挥人大代表“来自群众、贴近群众”的优势,推动代表下沉一线听民意、解民忧、督落实,用实干担当答好“民生考卷”,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范委彬、何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