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小红薯成“金疙瘩”——当阳市王店镇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20 15:20   [收藏] [打印] [关闭]

“大叔,今年红薯收成咋样?窖里的储存温度还合适不?您上次反映的育苗和深加工技术问题,我们把农业专家请来了!”当阳市王店镇新店村的田间地头里,市人大代表、王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王建文,正踩着泥土与农户拉家常,详细询问红薯种植、储存、加工全链条的进展情况。在当阳市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的攻坚征程中,王店镇人大立足交通区位优势,以代表履职为纽带,推动新店村红薯产业从“田间”到“舌尖”全链条升级,让小小的红薯变身乡村振兴的“金疙瘩”,书写着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生动篇章。

精准调研强基筑链 夯实产业发展底盘

新店村距当阳市区仅10公里,荆宜高速当阳西出口4公里,G348国道与焦枝铁路在此交织成立体交通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产业发展埋下伏笔。“咱们村的红薯肉嫩、爽口、脆甜,水分含量低,最适合鲜食!”当阳市人大代表陈英话语间满是对家乡特产的自信。但曾几何时,当地红薯种植分散、储存技术落后、销路单一,产业始终 “长不大”“强不起来”。

“群众有需求,代表有行动。”去年,王店镇人大代表通过 “代表接待日”等活动,历时3个月走访新店全村200余户农户,收集到“种植缺技术、储存有损耗、加工无门路”等12条关键建议。在此基础上,王店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推动新店村红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提交镇政府办理。在代表们的跟踪督促下,村集体精准施策:60余口错落分布的红薯储存窖完成改造升级,总容量超千万斤的“地下银行”年储存量稳定在1000万斤,为产业发展筑牢原料根基;同时常态化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入户,围绕科学种植、窖藏保鲜等开展专项培训,让农户实打实掌握“致富技术”。

专业履职联农带农 织密利益共享网络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链生金。”王店镇人大代表、新店村党总支书记刘祖云自豪地说。这“链式生金”的背后,是人大代表推动构建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力。2024年,市、镇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招商对接,成功引进湖北志成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推动3条现代化生产线落地,将传统红薯种植推向深加工领域 —— 从红薯干到宠物粮,从育苗到品牌销售,一条覆盖种植、储藏、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在此成型。

为让产业链“连得紧、走得稳”,王店镇人大按照“熟悉农业、热心履职、群众认可”的原则,遴选5名懂技术、懂市场的市、镇人大代表组建红薯产业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小组全程参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监督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定期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座谈,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价格、务工薪资标准等实际问题。目前,全村20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就业赚薪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真正实现“种一根红薯,富一方百姓”。

多元融合拓宽路径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链的延伸,更打开了销售的“新天地”。合作社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一边搭起电商直播间,让红薯“触网”热销;一边与北上广深地区企业签订订单协议,更将当阳红薯做成的宠物食品远销至韩国、日本等国家。2024年,合作社红薯产量达400万斤,产值突破500万元,小小的红薯成了“出口红人”。

产业的活力不止于“卖得好”,更在于“融得活”。依托获评“2025年度美丽公路”的玉双路,王店镇人大代表牵头推动农旅融合:在路边流转土地种植无花果、梨子、橘子、八月炸等特色水果,打造采摘体验园;游客在采摘园体验农活后,可到加工车间观看红薯干制作全过程,再到展销区选购红薯制品、水果等特色产品。如今,这里单日最高销售额达 2万元,一个以红薯为核心、多业态协同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正蓄势待发。

从田间地头的泥脚印到国际市场的远航路,从传统农作的旧模样到三产融合的新图景,这片土地上的“薯”光故事,正在人大代表的持续助力下,将百姓的期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收获。(金山 严磊)